(二)望腹部

(二)望腹部

腹部指躯干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属中下焦,内藏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腹部是人体脏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坚强护卫,为五脏六腑之宫城同时也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和输布气血津液的重要通道,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为全身之阴府,故望腹部可以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腹部望诊主要观察其外形变化。

正常人腹部对称、平坦(仰卧时腹壁平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或稍凹陷。图1-9A),直立时腹部可稍隆起,约与胸平齐,老人和小儿腹略呈圆形。脐腹过度膨隆或凹陷均为异常。

1.腹部膨隆 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连线(图1-9B)。若腹部胀大,伴周身俱肿者,为水肿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所致;若仅见腹部肿大,四肢消瘦者,为臌胀,伴见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多因肝气或脾虚,以致气滞血瘀水停所致。《医学入门》曰:“凡胀初起是气,气不走则阻塞血行,血不行,久而成水。”

2.腹部凹陷 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耻连线(图1-9C)。腹部凹陷如舟状,肌肉松弛失去弹性,伴形体消瘦,可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患者;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称“肉消着骨”,为脏腑精气耗竭,属病危。

3.腹露青筋 腹部皮肤青筋暴露。常与腹部膨隆同时出现,可因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见于臌胀重证。

4.疝气 直立或用力后,腹壁呈半球状隆起,平卧可回纳腹腔。发生于脐部者,称脐疝,多见于小儿,啼哭时尤甚;见于腹部正中线上者,称为腹壁疝;发于腹股沟中部者,称为股疝。通常伴有胀痛感,严重则绞痛,多因中气下陷,或寒滞肝脉所致。若腹腔内容物,行立则外出少腹滑入阴囊,卧则复入少腹,如狐之出入无定者,称为狐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