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化测定
临床上对各种病理舌象患者测定其生理、生化的改变,可以间接了解人体阴阳、寒热、虚实的病理生理基础。从现有资料看来,各型病理舌象之间在生理、生化测定方面有明显差异。如唾液分泌量在正常舌或淡白舌,5分钟为3~5mL;而在阴虚光红舌或红绛舌患者,多在1mL以下,甚或少于0.1mL。口腔内酸碱度在舌背中部一般是6.5~7.0。血浆蛋白低下者,在红绛舌与青紫舌中较少见。血浆比例在红绛舌中有部分升高,淡白舌则较低。血清电解质(包括钾、钠)在红绛舌中有部分偏低,淡白舌则多正常。红细胞计数在淡白舌几乎100%不够正常标准,红绛舌则61%不足3×1012/L,青紫舌则有37%高于正常基础代谢,淡白舌大多偏低,红绛舌大多偏高。维生素饱和试验,红绛舌患者尿中B族维生素的排出率高于正常人1倍,而维生素C的排出量低于正常人6倍。17-酮类固醇、17-羟类固醇测定,淡白舌患者大多在正常低值或偏低;红绛舌则大多在正常范围,有高于正常者,也有低于正常者,波动较大。高铁血红蛋白测定则见青紫舌者偏高。也有研究发现舌上皮细胞的分裂、分化、移行与细胞角化脱落之间的动态平衡及口腔pH值改变是舌苔消长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异常舌苔与舌苔溶菌酶含量存在一定关系。部分研究使用血液的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等7项监测指标,比较慢性病患者的舌象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亦有对胃炎患者的舌质、舌苔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提示舌质与其关系不大,而舌苔与之密切相关。另有用pH试纸检测舌苔及舌质的pH值,舌苔的pH值变化比舌质的pH值变化明显,舌质与舌苔的pH值变化并不一致。还有学者观察了舌苔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L-ANAE)活性,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与舌诊的关系。
以上这些测定对各种病理舌象形成机制的探讨有很大帮助。但总的看来,由于仪器设备不够先进,这方面的研究今后尚需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