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燥淫证

五、燥淫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燥胜则干。

《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医门法律·伤燥门》:燥胜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皴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着于骨者。

《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兼证》: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杂病源流犀烛·燥病源流》:夫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故燥之为病,皆阳实阴虚,血液衰耗所致。条分之,虽有风燥、热燥、火燥、气虚燥之殊,要皆血少火多之故。是以外则皮肤皴揭,中则烦渴,上则咽鼻干焦,下则溲赤便难,阳有余而阴不足,肺失清化之源,肾乏滋生之本,痿消噎挛,皆本乎此,治法惟以滋金养血为主。所谓热燥,病在里者也,耗人津液,故便秘消渴生焉。所谓风燥,病在表者也,皮肤枯,毛发槁,故干疥爪枯生焉。所谓火燥,病亦在里者也。东垣云:饥饱劳役,损伤胃气,及食辛辣厚味而助火,邪伏于肺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而其燥结。又有风燥、热燥、阳结、阴结之殊,治法总惟辛以润之,苦以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