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病辨证

一、心病辨证

《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律》: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立说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黄帝内经太素·经脉之三》: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有一脏为病,而不兼别脏之病者,单治一脏而愈;有一脏为病,而兼别脏之病者,兼治别脏而愈。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乌睹其能治病哉?吾故将脏腑大旨,论列于后,庶几于病证药方,得其门径云。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五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

《素问·痰论》: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灵枢·本神》:心藏神,脉舍神。

《灵枢·本输》:心合小肠。

《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素问经注节解·脏气法时论》:盖心生血而为一身之主宰,善动多虑,其血易亏,病则缓弱,是其常也。

《医理真传·内伤说》: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

《顾氏医学镜·症方发明·虚劳》:心者,血之源,故心安则真血日生,惟劳心过度,则心血日耗。

《不居集·虚劳病源》:凡劳伤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且心为君主之官,一身生气所系,最不可伤,五脏之伤,惟心为本。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心病候》:心为脏,而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膊胛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心小肠虚实论治》:若忧愁思虑伤之,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血脉虚少,时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闷,好忘多惊,梦寐飞扬,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虚寒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悸,手心烦热,汗出衄血,其脉洪实者,是实热之候也。

《医学入门·脏腑·心》:热则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黄,咽疮,甚则狂,渴,无汗,流衄。虚则神昏梦飞,而健忘,惊悸,不乐,甚则胸腹腰胁痛牵。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盖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神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然此气非虚悬无着,切而指之,乃心中一点血液,湛然朗润,以含此气,故其气时有精光发见,即为神明。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而心窍中数点血液,则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源泉,亦出神之渊海。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火扰其血则懊img,神不清明则虚烦不眠,动悸惊惕;水饮克火,心亦动悸;血攻心则昏迷,痛欲死;痰入心则癫;火乱心则狂。与小肠相为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火不下交于肾,则神浮梦遗。心之脉上挟咽喉,络于舌本,实火上壅为喉痹;虚火上升则舌强不能言。分部于胸前,火结则为结胸,为痞,为火痛;火不宣发则为胸痹;心之积曰伏梁,在心下大如臂,病则脐上有动气。此心经主病之大旨也。包络者,心之外卫。心为君主之官,包络即为臣,故心称君火,包络称相火。凡心之能事,皆包络为之。见证治法,亦如心脏。

《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太平圣惠方·心痛论》:夫心痛者,由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成病者。心为诸脏之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医碥·心痛》:心为君主,义不受邪,若邪伤其脏而痛者,谓之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切牙噤口,舌青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医学正传·胃脘痛》: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杂病广要·身体类·胸痹心痛》:古有患胸痹者,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蜀医为胸府有恶血故也。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医碥·杂症·胸痛》: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

《症因脉治·痹症论》: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闭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此心痹之症也。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重订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

《圣济总录·伤寒后惊悸》:伤寒病后,心气不足,风邪乘之,则令精神不宁,恍惚惊悸,此由忧愁思虑,致心气虚,邪气内乘,故神气不得泰定而生惊悸也。

《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心藏神,其主脉,若劳伤血脉,致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令人精神惊惕,悸动不定。若水停心下,水气乘心,亦令悸也。

《医方类聚·惊悸门》: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宁,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赤水玄珠·怔忡惊悸门》:丹溪云: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

《秘传证治要诀·虚损门》:怔忡,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

《证治准绳·悸》: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一者饮也。心气虚,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圣济总录·心健忘》: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苟为怵惕思虑所伤,或愁忧过损,惊惧失志,皆致是疾。故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

《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心血虚不得卧之因,曲运神机,心血耗尽,阳火旺于阴中,则神明内扰,而心神不宁,不得卧之症作矣。心血虚不得卧之脉,左寸细数,沉按多疾,若见钩洪,心火旺极,肝脉若数,木火通明,尺脉若数,水竭火盛。

《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是也。

1.心血虚证

《医学见能》:心神慌惚,入夜则多烦梦者,心血虚有火也。

《女科经纶·产后证下》:人所主者心,心所主者血,心血虚,神气不守,惊悸所由来也。

2.心阴虚证

《沈菊人医案》:寐后神识似乎模糊,此心阴虚而神不内守也。

《临症经验录》:心阴虚则易汗。

3.心气虚证

《类证治裁》:心气虚,神不定而惊。

《医学原理》:汗乃心之液,未有不由心气虚所致。

4.心阳虚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心主言,心阳虚故不语。

《神农本草经读》: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

5.心阳虚脱证

《外台秘要》:血之伤盛,则心脱力,制固无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