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舌的组织结构
正常舌的组织切片,其结构可分以下几层。
1.黏膜上皮层 黏膜上皮层可分为4层。
(1)角化层:位于上皮的最表层,由上皮细胞角化或不完全角化组成。细胞扁平,完全角化细胞的核大都消失,不全角化细胞则尚可见细胞核。此层正常时平铺在黏膜表面,在乳头的顶端有时可形成角化之突起,突出于舌面。在角化过度时,角质突起可延长增高,呈角化柱或角化树样。
(2)颗粒层:细胞扁平呈梭形,细胞质中含有角质颗粒。该层在人类通常只有2~3层细胞,有时不易分清。
(3)棘细胞层:这是舌黏膜最主要的一层,它由多角形细胞构成,并具有细胞间桥。愈近表面的细胞,其体积愈大,细胞质愈多,有时并见少量空泡,故此层又有海绵组织层之名。而深层的棘细胞体积较小,细胞间桥较为明显,细胞核相对较大,染色较深,偶有核分裂可见。
(4)基底层:又称生发层。细胞呈柱状,细胞核染色深,常有核分裂。其细胞单层排列,整齐致密,位于上皮的最底层,使黏膜上皮层与固有层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分界线。
2.固有层 固有层位于黏膜上皮之下,为一层结缔组织,有神经、血管、淋巴管、舌腺管等穿行其中,有时可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尤以舌根部为多见。
3.肌层 肌层由纵横交叉的横纹肌组成,在肌束与肌束之间,结缔组织很少,有时可见血管及神经等。
在舌背黏膜上,与舌苔形成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两种乳头,由它们构成各种舌象。
丝状乳头是舌上最多也是最小的乳头,细长如丝,长0.5~2.5mm,覆盖了整个舌面的前2/3,形成天鹅绒状的外观。乳头略呈圆锥形状,尖端多半向后倾斜。乳头由复层鳞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丝状乳头的尖顶部角化,因此凡有乳头覆盖的舌面都呈微白色。这种角化物质对舌黏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乳头的轴心由固有膜的突出部分形成,称为初级乳头,是富于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初级乳头的浅部,更有许多向上伸出的细长突起,称为次级乳头。乳头的结缔组织内有毛细血管及神经,神经是传导普通感觉的纤维,所以丝状乳头有感觉功能,但是没有味觉功能。但它有一个特点,即乳头有轻微而持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故在病理状态下可变得很长,如毛发样。
蕈状乳头的数目少于丝状乳头,但其直径较大。各个蕈状乳头都可用肉眼识别。它在舌面呈单个不规则分布,主要位于舌尖和舌边。此类乳头上部钝圆,肥大如球形,根部细小形如蘑菇,故名,其高为0.5~1.5mm。乳头的上皮角化层甚少,而且透明,所以透过上皮隐约可见分布于乳头结缔组织内的血管,使蕈状乳头在活体舌面上呈红色。每个乳头的轴心也由初级乳头和次级乳头构成。上皮内有一至数个味蕾,其基部有感觉神经进入,上部有味孔开口,故有味觉。
轮廓乳头排列于界沟前方,一般8~12个,呈蘑菇形,高1~5mm,直径1~3mm,顶面及侧面均分布。进一步研究发现,用注射有色颜料的方法和血管腐蚀造型技术制备0.5~2岁的人舌标本,分别有大量味蕾。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所有乳头的微血管结构都可分为初级、次级和三级血管。在丝状乳头,这些血管襻的总体排布呈花冠状。末端的三级血管呈发夹形,每一个二级血管上有一浅凹,与从上皮组织延伸过来的网状嵴相嵌合。乳头的微血管由乳头下血管网供应和收集,后者由浅层毛细血管床和深层的动静脉血管网构成。
正常舌苔有多种细菌,各种菌所占比例大致为唾液链球菌20%,温和链球菌8%,血液链球菌4%,肠球菌<0.01%,革兰阳性丝杆菌20%,韦荣菌12%,口腔类杆菌4%,产黑色素类杆菌<1%,梭杆菌1%,奈瑟菌<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