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的脉诊研究
2025年08月10日
(五)其他文献的脉诊研究
李丛认为北宋史堪所撰之《史载之方》,在诊断方法上尤其重视脉诊,对所涉及的疾病脉象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诊脉部位为两手的寸关尺部,涉及了20余种脉象,反映了当时宋代脉学的发展情况。刘宁认为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脉诀考证》也推动了脉学发展。李时珍在书中详细辨别了相似脉,纠正以往脉书中的错误,且《濒湖脉学》简单易懂,临床实用性强,是易读易学的脉学专著,为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王利等对《温病条辨》中重症温病的脉证特点进行分析,认为重症温病脉象多与普通的温病脉象不同,如本应“实、数、大”等脉象,而在重症中则表现为“虚、缓、迟、细、沉、伏”等脉。
张志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清代医家有关脉诊的原理、方法、脉象和脉理学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同时对清代脉学研究进展做了专题介绍;还以脉法起源、脉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独取寸口”标志性著作——《难经》、临床运用脉诊的典范——“张仲景脉法”、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脉经》以后的脉学发展等为标题,探讨中医脉学的“源”与“流”。
中医学博大精深,精确诊断则为医学的预防和治疗的前提,脉诊作为诊断方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疾病的诊疗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但中医文献中关于脉诊的记载较少,尚有许多精粹未被发掘。近期关于脉诊方面的文献,大部分也只是对古代中医经典的研究,对文献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阐释。因此,对脉诊学还应继续补充和完善,对脉诊文献的研究还需进一步联系临床,为疾病的临床诊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