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证的诊断标准研究
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下同)藏象研究室根据六种不同系统疾病(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中毒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红斑性狼疮、神经衰弱症)的肾虚患者的共同证候,按照中医理论的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原则,最早制订了肾虚诊断标准,作为临床研究的统一标准。
1982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会议上,参照全国各地的虚证诊断标准,拟议了一个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6月在河南郑州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
1.肾虚证 ①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②腰膝软或足跟痛。③耳鸣或耳聋。④发脱或齿摇。⑤尿后有余沥或失禁。⑥性功能减退、不育、不孕。具备3项(本证常与气、阴或阳虚证同存)。
2.阴虚证 主症:①五心烦热。②咽燥口干。③舌红或少苔、无苔。④脉细数。次症:①午后升火。②便结而尿短赤。③盗汗。具备主症3项,次症1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证)。
3.阳虚证 主症:①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②面足虚浮。③舌淡胖苔润。④脉沉微迟。次症:①夜尿频多。②便溏而尿清长。具备主症3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1项(本证与阴虚证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4.肾阳虚证 肾虚的基础上加上阳虚的诊断。
5.肾阴虚证 肾虚的基础上加上阴虚的诊断。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对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诊断标准如下:
1.肾阳虚证 主症: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畏寒肢冷。次症:精神萎靡,夜尿频多,下肢水肿,动则气促,发槁齿摇,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尺无力。
肾阳虚证具备以上主症2项、次症2项,即可诊断肾阳虚证。
2.肾阴虚证 主症: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次症:眩晕耳鸣,或耳聋,口燥咽干,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形体消瘦,失眠健忘,齿松发脱,遗精,早泄,经少、经闭,舌质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肾阴虚证主症具备2项(腰膝酸软必备),次症至少具备2项以上者即可确诊。
2005年4月在江苏泰兴召开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制订了小儿的肾虚证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1.肾虚证 ①腰膝酸软。②腿痛、足跟痛。③耳聋耳鸣(耳鸣如蝉)。④发疏无华。⑤牙萌迟滞。⑥鸡胸龟背。⑦遗尿、滴尿。⑧发育迟滞(或身材矮小)。⑨智力发育落后。有2项以上可诊断。
2.肾阳虚 ①形寒肢冷。②全身水肿。③尿少、尿频。④久泻便稀。⑤久喘气短。⑥神倦乏力。⑦舌质淡胖,或有齿痕。⑧舌苔薄白。肾虚兼有以上2项者可诊断。
3.肾阴虚 ①头晕目眩。②面颊潮红。③五心烦热。④夜间盗汗。⑤大便秘结。⑥口渴欲饮。⑦持续低热。⑧舌红苔少。肾虚兼有以上2项者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