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辨识的结果
1.状态辨识的结论 状态名称是对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高度概括,是状态辨识的最后结论。一个完整的状态名称诊断应该包括机体当前处于的状态(已病、未病、欲病或病后状态),以及当前状态的位置、性质,程度的轻重。如根据个体人的症状判断其为已病状态,当前已病状态下位置要素(即病位证素)在脾,性质(病性证素)是阳虚,病变严重程度为三级,其状态名称诊断即为已病状态,脾阳虚证Ⅲ(三级),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定量的描述。
通过分析状态的表征参数,并且应用数据挖掘对每一表征参数对状态要素的贡献度进行计算,建立辨识的数学模型,判断个体属于健康状态中的何种状态,是“无证无病”的未病状态,具有气虚体质特点,脾易受到影响;或是处于“有证有病”的已病状态,为腹痛病脾气虚证二级;或是介于未病和已病之间的欲病状态,具有脾气虚病理特点,未出现诊断意义上的证和病,但外界因素稍加刺激即可出现已病状态;或是处于正虚邪恋的病后状态,稍有不慎即可再患病。
2.状态辨识结果的特点
(1)整体性:中医研究对象是“人”,人本质上是个开放系统,之所以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调节、刺激反应和天然的能动性等基本特征,就是由于生命系统能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医历来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因此,状态辨识除了注意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症状、体征,还要注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做到从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整体”出发来进行审察。
(2)动态性:生命是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下整体状态时序变化的连续过程,具有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动态性的反映。状态是生命过程中某一阶段反应,也具有这种属性。
(3)实时性:状态的变化与时间关系密切,尤其是表现为已病状态出现证时,证可以因时而变,如《伤寒论》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相同疾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表现的证也可不同,如《医学正传·卷八》在论及小儿发搐时,认为一天不同的时间内小儿发搐辨证存在不同。认为早晨发搐是肝木大旺,日午发搐是心火大旺等。
(4)个体性:由于疾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同一种状态要素,在不同的病、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地域等表现出较大的差别,表征信息也呈现多样化,甚至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