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命名的概况

一、疾病命名的概况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疾目、疾腹、龋等病名记载。《山海经》中有瘿、瘕、痹、疟、白癣、痔、疥、骨疽等38种病名记载。汉墓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癫疾、马不痫、羊不痫、股痈、骨疽等病名。《黄帝内经》共载有疾病名称200余种,且有热论、咳论、痹论、痿论、热病、厥病、癫狂、痈疽等论病专篇,其疾病命名的原则和方法也为后世所遵循,为中医学疾病的命名奠定了学术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病名有160种,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全书以病名篇,以病统证,奠定了辨病的基础。

晋隋时代,对疾病的病名认识更为具体。《肘后备急方》所论天行发斑疮(天花)是世界上对此病的最早记载。《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疮、疖、癣、疥等外科病的诊断比较明确。《诸病源候论》以病为纲,从源分候,全书共67门,列临床各科疾病,其中以内科为主,其他科的病也有详细记载和精辟论述。

唐宋以后,临床医学的发展逐渐趋向专科化,相继出现了大量各科疾病的医著及专科医著。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医家,对温病的分类、命名和鉴别诊断等认识更加完整。如《时病论》为时病专著,其中对时行温热病名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共分8类76个病。《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书和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科类病,以病为纲,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