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欲与食量
食欲是指对进食的要求和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进食量的多少。食欲和食量,与脾、胃、肠、肝等脏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化生与转输水谷精微;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肝主疏泄,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人有食欲,摄食量适当。若脾胃或相关的脏腑发生病变,常可引起食欲与食量异常。故询问患者的食欲与食量情况,对于判断患者脾胃及其相关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1.食欲减退 指患者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甚至无饥饿感,不想进食的症状,又称不欲食、纳少或纳差,亦有称纳呆者。食欲减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主要是脾胃病变的反映,也可是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脾胃功能的表现。
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邪气影响脾胃功能,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不一定是脾胃本身的病变,故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久病食欲减退,兼有面色萎黄,腹胀便溏,神疲倦怠,舌淡脉虚者,多属脾胃虚弱,腐熟运化无力所致。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者,多因湿邪困脾,运化功能障碍所致。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多因食滞胃脘,腐熟不及所致。
2.厌食 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或称恶食。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舌苔厚腻者,为食滞胃脘,腐熟不及所致。
厌食油腻,兼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者,为湿热蕴脾,运化功能障碍所致。
厌食油腻,胁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
妇女在妊娠早期,若有择食或厌食反应,多为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所致,属生理现象。但严重者,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食入即吐,则属病态,称为妊娠恶阻,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
3.消谷善饥 指患者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亦称多食易饥。
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者,为胃火亢盛,腐熟太过所致。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为胃肾阴亏火旺所致。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胃强则胃腐熟功能亢奋,故消谷善饥;脾弱则脾运化无力,故大便溏薄。
4.饥不欲食 指患者虽然有饥饿的感觉,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
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胃阴不足,虚火内扰,则有饥饿感;阴虚失润,胃之腐熟功能减退,故不欲食。此外,蛔虫内扰,亦可见饥而不欲食的症状。
5.偏嗜食物或异物 偏嗜食物,是指嗜食某种食物。偏嗜异物,是指对非食物之类的偏嗜现象。
正常人由于地域或生活习惯的不同,亦常有饮食的偏嗜,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若偏嗜太过,亦可能诱发或导致疾病。如偏嗜肥甘,易生痰湿;过食辛辣,易致燥热;偏嗜生冷,易伤脾胃等。妇女妊娠期间,偏嗜酸辣等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若嗜食泥土、生米、纸张等异物,兼见消瘦、腹胀腹痛者,多见虫积,常见于小儿。其因饮食不洁,虫卵入腹生虫,使脾胃的纳运失常所致。
6.食量变化 主要指进食量的改变。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复,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征;若食欲渐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之兆,提示疾病逐渐加重。若久病或重病患者,本来毫无食欲,甚至不能食,突然欲食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中气衰败,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属于假神的表现之一。
若患者自觉吞咽艰涩,进食哽噎不顺,胸膈阻塞,饮食难下,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噎膈。其多因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气、血互结,津枯血燥,渐致食管狭窄不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