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寒热辨证

三、寒热辨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促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重订严氏济生方·痼冷积热门》: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交通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盛,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所谓痼冷者,阴毒沉痼而不解也;积热者,阳毒蕴积而不散也。故阴偏盛则偏而为痼冷,阳偏盛则偏而为积热。故贤云:偏盛则有偏害,偏害则致偏绝,不可不察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刺志论》: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素问·调经论》: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灵枢·刺节真邪》: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

《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素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

《明医杂著·或问东垣丹溪治病之法》:大抵病热作渴饮冷,便秘,此证属实为热故也。或恶寒发热,引衣蜷卧,或四肢逆冷,大便清利,此属真寒。

《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篇》: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故阴胜则阳病,阴胜为寒也;阳胜则阴病,阳胜为热也。热极则生寒,因热之盛也;寒极则生热,因寒之盛也。阳虚生外寒,寒必伤阳也;阴虚则内热,热必伤阴也。阳盛则外热,阳归阳分也;阴盛则内寒,阴归阴分也。寒则伤形,形言表也;热则伤气,气言里也。故火旺之时,阳有余而热病生;水旺之时,阳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于内;气交之病,由于外。寒热之表里当知,寒热之虚实亦不可不辨。

热在表者,为发热头痛,为丹肿斑黄,为揭去衣被,为诸痛疮疡。

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气急叫吼,或躁扰狂越。

热在上者,为头痛目赤,为喉疮牙痛,为诸逆冲上,为喜冷舌黑。

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寒在表者,为憎寒,为身冷,为浮肿,为容颜青惨,为四肢寒厥。

寒在里者,为冷咽肠鸣,为恶心呕吐,为心腹疼痛,为恶寒喜热。

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

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表证之辨。若内热之其者,亦每多畏寒,此当以脉症参合以察之。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阳脏之人多热,阴脏之人多寒。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之有余也。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也。第阳强者少,十惟二三;阳弱者多,十常五六。然恃强者,多反病;畏弱者,多安宁。若或见彼之强,而忌我之弱,则与侏儒观场、丑妇效颦者无异矣。

《玉机微义·热门·论五脏有邪身热各异》:以手扪摸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轻手扪之不热,重力以按之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

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日西热甚,乃皮毛之热。其证必见喘咳,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地骨皮散。

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加力按之则全不热,是热在血脉也。其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其证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泻黄散。

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寅卯间尤甚。其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肢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泻青丸、柴胡饮子。

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困热不任,亦不能起于床。滋肾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