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唐时期

(三)晋唐时期

晋唐时期涌现出许多对诊断进行专门研究的医家,产生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学术著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诊断的发展。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曾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到朝鲜、日本、欧洲等地。晋代的医籍中,对于传染病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断已经有了比较翔实、具体的记载,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天行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和诊断。《肘后备急方》还有对黄疸患者进行试验观察的最早记载:“初惟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柏染者,此热毒已入内。”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全书共分67门,列出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各种疾病的病候1739论,并对病因、病机、诊断都有详细记载,还对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病、儿科病等的诊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