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藏血的现代研究
《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唐代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藏血包含调节血量、贮藏血液、收摄血液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其所讲的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继而精微化血的过程,同样依赖于肝的疏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归藏于肝脏的血液来自水谷精微的化生和肾之精。《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诸血门》中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故肝藏血功能的正常运行与脾胃、肺、肾关系密切。
在西医学研究中,通常从肝脏的凝血因子产生不足,或门静脉血液的调节、分布异常研究阐释中医学之“肝不藏血”。肝脏本身为体内重要的储血器官,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量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储存全身血容量的55%,肝脏的血流量受神经、激素的调节。肝脏还具有调节血液凝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肝细胞可合成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凝血质)、Ⅳ(钙离子)。这些凝血因子使凝血的生化反应按连锁状态进行,从而达到血液凝固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凝血的顺利进行,可对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不利因素予以控制。此外,肝脏又能对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及时适当地清除,避免了不正常的过度凝血。肝脏的这些生理功能都与中医藏象理论“肝藏血”中调节血量、收摄血液相呼应。同时,“肝藏血”功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通路相关,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有研究表明,运用疏肝调血方剂可以调节辐照后小鼠血清中血小板生成素(TPO)、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中肝参与血液生成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肝藏血中肾精化血归于肝的思想。
“肝藏血”的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肝藏血功能异常,如肝郁气滞,肝调节血量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血量调节势必受到影响,就可能使血量分布不均,导致门静脉高压、出血等一系列病变的发生。肝藏血功能失常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是肝藏血不足,肝血亏虚,肝之经脉、组织失养。血虚目失所养则出现两目干涩、头晕眼花,甚至夜盲;血不舍魂则失眠多梦;血不养筋则见肢体麻木、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血海空虚,胞宫失养,则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者经停。肝阴虚证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硬化指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增高,说明肝阴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处于浓、黏、聚的状态,因为血黏度增高,则血流相对缓慢,组织血液灌注下降,可造成微循环障碍,体现出肝血不藏,调节血量功能失常。第二类是肝不能正常收摄血液,即肝不藏血,临床可见吐血、衄血或崩漏等症状。肝纤维化肝气郁大鼠,肝超声检测结果示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由门静脉流入肝的血供减少,肝动脉血流量代偿性增加,临床常出现蜘蛛痣、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和黏膜有紫斑或出血点,女性常有月经过多等肝不藏血的表现。同样,乙肝肝硬化患者出现神疲乏力、目涩、肝掌、蜘蛛痣等肝失藏血的证候时,其对应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有明显延长,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
现阶段的研究大都基于“肝-血管”的角度对肝凝血系统、EPO通路及肝相关血液流变学进行,发现“肝藏血”功能失常可引发出血、贫血、微循环障碍等。而肝主藏血功能同样依赖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运行,故“肝藏血”功能的生物学效应是否同样从高级司令部脑边缘叶、海马、下丘脑、丘脑等,到下游的神经、递质、激素、血管受体,以及肝脏血管、肝脏非实质细胞系统等整体调节而发挥作用?故今后可从“脑-肝-血管”轴的角度,基于肝血管和生理、神经支配等方面,探讨“肝藏血”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