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望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玄生神。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
《素问·补遗·本病论》: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
《灵枢·五色》: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灵枢·平人绝谷境》: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灵枢·大惑论》: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
《灵枢·天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神气存亡论》: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形症言之,则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类经·脉色类》: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
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五气之精华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精聚则神全;若微颠倒错乱,是精衰而神散矣,岂久安之兆哉?
《医门法律·望色论》: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石室秘录·六论气色》:色暗而神存,虽重病亦生;色明而神夺,虽无病亦死。
《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目者,一身之精华所萃,色藏于内而发见于外,有神则精明光彩,黑白如常。实则阳光灿烂,虚则阴翳朦胧。若失其神,则昏昧不明,远近不辨。
《图书编·脏腑绪论》:人之神发于目,寤则栖心,寐则栖肾。
《察舌辨症新法·看舌八法》:一看苔色,二看舌质(质亦有色,又有大小湿热之症,舌质胀大满口,边有齿印,血热之证质色紫),三看舌尖(白苔满舌,尖有红刺,勿用温燥之药),四看舌心(四边有苔,中无,或中有直裂,或有直槽或横裂),五看润燥(以手摸之,或滑润或燥刺棘手,有看似润而摸之燥者,有看似燥而摸之滑者),六看舌边(苔色与边齐否),七看舌根(根后有无苔色接续,有无大肉瘤),八看变换(观其变与不变)。
《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察其清浊,以辨燥湿;察其动静,以辨阴阳;察其有无,以决生死。如是而望始备,而望始神……不论何色,均要有神气。神气云者,有光有体是也。光者,外面明朗;体者,里面润泽。光无形,主阳主气。体有象,主阴主血。气血无乖,阴阳不争,自然光体具备。经云……如以缟裹……盖以平人五脏既和,其色禀胃气而出于皮毛之间。胃气色黄,皮毛色白,精气内含,宝光外发,既不浮露,又不混蒙,故曰如缟裹……即重有神气之义。盖有神气者,有胃气者也。
《伤寒广要·察目》:凡目睛明能识见者,可治;睛昏不识人,或反目上视,或瞪目直视,或目睛正圆,或戴眼反折,或眼胞陷下者,皆不治也。
《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诊法》:《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系则上入于脑,脑为髓海,髓之精为瞳子。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凡目有眵、有泪、精采内含者,为有神气,凡病多吉;无眵无泪,白珠色蓝,乌珠色滞,精采内夺,及浮光外露者,皆为无神气,凡病多凶。凡目睛正圆,及目斜视、上视、目瞪、目陷,此为神已去,病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