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疾病的本质

四、深入疾病的本质

中医的“症”是指疾病过程中患者的外在表现,是一种表象,而“证”是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所做的概括和总结,是本质。疾病的现象虽然是其本质的反映,然而现象并不等同于本质,现象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所反映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当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现象的认识上,而应当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史、实验检测数据,要注意四时、环境变化;要从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整体”出发来进行辨证思维。

中医的辨证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同一证在不同疾病或不同患者中,其临床表现由于病种、患者的体质、病因、环境等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思维过程应注意把握证的本质特点,不可拘泥于某几个症状。如咳嗽、发热、痰黄黏稠是一组现象,各自代表不同的病理反映,临床上如果仅仅依据这些现象采取相应的治疗,如清热化痰、止咳很可能是有效的。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满足于这种感性的认识“对症下药”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在“有效”的背后潜伏着误诊的危机,所以应该深入到疾病的本质。当面对上述病例时应想到可能是外感咳嗽,也可能是肺痈咳嗽、肺痨咳嗽、肺癌咳嗽;从辨证上说可能是风热犯肺,也可能是热邪壅肺或痰热壅肺,也可能是肺阴虚或肝火犯肺,这些病证的本质不同,预后也不一样。因此,面对各种现象应力争从本质上把握疾病的全过程,认真分析,找出症结所在,这既是诊断学的基本含义,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