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2025年08月10日
【古代文献】
《金匮篇解》:中医最难整理者莫如病名,一病数名,一名数称。初学之士,其不蹙额疾首者几希!皆缘著书漫不经意,随意定名。如循名以求病,必多错误。欲救其弊,惟有以病求名,以证定法,最为适当。
《寓意草·先议病后用药论》:从上古以至今时,一代有一代之医,虽神圣贤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舍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医经精义·谢利恒序》:仆于《中国医学源流论》中,曾言中西汇通为今后医家之大业。然其人必深通西洋医术,又真能读中国之古书,详考脉症,确知中国古人所谓某病者,即西洋所谓某病,或某与某病确有相同之处。而又能精研药物之学,本诸格物之理,以深求古代验方之所以然,而断定何种方药,确为无效,方足以语此。盖中西医学,立说不同。生理之名词,既有出入;病理之推求,更有细菌、六淫之异。故据疾病以言名,则名不同;以言因,则因不同;以言理,则理亦不同。倘非中西各有深刻之研究,乌能实现汇通之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