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技术临床应用

(二)望诊技术临床应用

面色变化常常在身体状态异常的早期表现出来,通过观察面色的变化会及时了解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也为预防疾病起到积极作用。传统的色诊主要依靠医生采用目测法进行,具有主观性,无法做到面部色诊的定量化及客观化,而且要受到诸如光源、环境、背景以及医生的视觉、色觉等因素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工作者运用现代中医诊断信息技术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在健康辨识、病证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得面色诊更加客观量化。

1.基于健康评估的望诊客观化研究 许家佗等观察分析亚健康状态大学生面色特征,应用《健康状态评估简表》对207名大学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进行面色特征分析,分别取额头、左颊、右颊、鼻头、下颌、口唇6个部位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健康状态、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型的面色RGB色度、HSI色度、Lab色度颜色特征,结果显示:亚健康组与健康组在整体面色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别,在局部面色上存在一定显著性差异;亚健康各中医证型组之间存在较多显著性差异;对亚健康组进行面色观察分析时,局部面色的分析比整体分析更具诊断价值。该结果提示将面色图像分析方法应用于亚健康评价是完全可行的,为亚健康状态的客观评价提供了依据。刘文兰等使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软件采集142名6~77岁健康人的面部RGB值,并采用北京鑫兴海达牌湿温度表(WS-2020B)检测记录面色测量时的室内外温度,结果发现:室内外温度与健康人四季面色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面色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室外温度,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面色G值逐渐增高。

2.基于病证诊断的望诊客观化研究 徐璡等应用SmartTCM-Ⅰ型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检测510例五脏系患者的面色状态,提取面部整体、前额、眼眶、脸颊、鼻部、下巴部位的颜色标准R、G、B、H、S、V共36个特征定量参数,结果显示五脏系疾病患者的前额、眼眶、脸颊、鼻部、下巴部位的参数R、G、B、H、S、V值有不同的统计学差异,说明面色特征定量参数可为五脏疾病病位分区提供客观依据。胡志希等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观察面部不同部位的血流容积指标及三类偏色的血流容积指标情况,印证了“心华于面”“鼻分属于脾”“体表-内脏相关”的中医理论。袁肇凯等使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观察114例心系疾病患者的面部色诊及光电血管容积图,结果显示心系疾病患者的面色及面部血管容积变化与不同证型的病理生理基础有相关性。张伟妃等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的DKF-Ⅱ型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检测493例大肠癌患者的面诊客观参数,分析大肠癌患者及不同证候的面诊信息的变化特点。通过研究大肠癌各证型面部客观信息发现,气血两虚组与脾虚气滞组红色指数有明显差异,湿热蕴结组与脾肾阳虚组白色指数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唇色参数比较中发现气血两虚组的H、S、L值均较其他组稍低,基本与临床一致。因此,不同证候间面诊客观参数存在差异性,说明面诊信息可以作为大肠癌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面部光泽度反映人们气血的充盈度,但未有效分析面部光泽及将其量化。吴宏进等采用日产柯尼卡美能达CM-2600D分光测色仪观测健康组(183例)、疾病组(370例)额部、眉间部、鼻部、下颏、左右颧部、左右眼胞8处明亮度L、红光度a、黄光度b、饱和度C值及波长段(400~700nm)下的面色反射率值等指标,并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状态进行五脏病位分析,结果提示:疾病组L值显著低于健康组,b、C值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疾病组各波长段下反射率显著低于健康状态组(P<0.05)。疾病组除左右眼胞外的6个位点间的L、a、b、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点位有其特异性的色度变化特征。疾病组五脏病各组光谱色度特征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与中医面部脏腑五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该结果说明运用光谱色度测定方法,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状态五脏病的重要指标。刘金涛等应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采集与分析慢性肾炎患者面诊特征信息,同步收集其病史资料及病理生化指标,探讨慢性肾炎湿热证面诊参数特征,并分析面诊参数变化与病理生化指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慢性肾炎组、湿热证组、非湿热证组的光泽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慢性肾炎组与正常组比较,光泽指数显著降低;湿热组和正常组相比,光泽指数明显下降;非湿热证组和正常组相比,光泽指数显著下降。此研究也证明了面部色泽的变化对脏腑病证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基于疗效评价的望诊客观化研究 目前,客观化望诊的疗效评价研究开展不多。崔龙涛等观察亚健康状态中药干预前后面色图像指标变化,结果发现:中药干预后,气虚型亚健康状态学生额头、右颊、左颊、鼻头、下颌各部L、I值明显升高,b、H值明显降低;阴虚型下颌部b值明显降低;气郁型额头S值,鼻头和下颌的a、S值明显升高。该结果提示面色图像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亚健康状态的变化,适用于亚健康的辨证和疗效评价。

中医望诊长期以来靠经验积累,现代技术、科学仪器的引入仅作为中医诊断的辅助手段,逐步实现直观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应用于健康辨识、病证诊断及中医疗效评价。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检测数据不能反映中医色诊的全部信息,而且面部色泽复杂多变,故单纯依靠色诊的一些定量数据来诊断病证还不够全面准确,临床仍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地进行辨证分析。成年人面部颜色可受黄褐斑、肤色不均匀或痤疮等色素影响,究竟何种模式更适用于中医望诊的客观化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确认。

因此,目前更为重要的措施是研制符合中医理论的望诊仪器,获取颜色、光泽等更加全面、客观、量化的望诊信息。探寻望诊与临床病证诊断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联,可能是中医望诊今后研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