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的原理与意义
望色,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望面色是望色的重点。
1.望色、泽的意义
(1)颜色:一般将皮肤的颜色划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颜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光泽: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说明人体的皮肤随着精气的充养而有光泽,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因此,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临床所见,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临床诊病时,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原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面部色泽是由气血上荣于面而成。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富,脏腑气血充盈而为之所荣;同时面部皮肤色泽变化易于观察,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脏腑分候 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面部的一定区域与某一脏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故而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情况。面部分候脏腑的方法,按照《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灵枢·五色》所提出,其方法是对面部的不同部位进行命名,分别配属不同脏腑,具体对应关系见图1-1和表1-2;另一种是《素问·刺热》所提出,以面部分候五脏,其对应关系为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通常而言,《灵枢·五色》分候法多用于内伤杂病,《素问·刺热》分候法多用于外感热病。尽管面部分候脏腑的方法,可作为临床诊病的参考,但应用时不可拘泥,应以观察患者面部整体色泽变化为主,分部诊察为辅。

图1-1 《灵枢·五色》面部分候脏腑示意图
表1-2 《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