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望态的内容
1.异常姿态 《望诊遵经》将人体姿态归纳为“八法”:“体态异焉,总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动,曰静,曰强,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参,则虽行住坐卧之际,作止语默之间,不外乎此。诊之之法,以表里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为在表,静者、弱者、俯者、屈者为在里,是容貌表里之分也。以阴阳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皆属阳;静者、弱者、俯者、屈者皆属阴,是容貌阴阳之分也。以寒热分之,则在表属阳者多热,在里属阴者多寒,是容貌寒热之分也。”后世观察人体姿态大都遵循这一规律:动者、强者、仰者、伸着,多属阳证、热证、实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1)坐姿
坐而仰首:兼胸胀气粗者,为肺实气逆,多见于哮喘、肺胀患者,因痰饮停肺、肺气壅滞所致。
坐而喜俯:兼少气懒言者,为肺虚体弱,多见于久病、体质虚弱者,因肺气亏虚、形体失养所致。
但卧不得坐:坐则头晕眼花,为气血不足,多见于久病卧床者,气血亏虚、不能上荣所致。
但坐不得卧:兼气逆喘咳者,为肺气壅滞、气逆于上,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所致,多见于肺胀、胸痹患者。
坐卧不宁:兼烦躁不安,为邪气内扰、心神不宁,多见于高热、腹痛等患者,因邪气亢盛、内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
(2)卧姿:卧时常喜向内,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因阳气亏虚、失于推动所致。
卧时常喜向外,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因阳气亢盛、过于推动所致。
仰卧伸足,兼掀去衣被者,为实热证。
蜷卧缩足,兼喜加衣被者,为虚寒证。
(3)立姿:站立不稳,如坐舟车,不能自持,多属肝风内动,因肝阳亢盛,或血虚生风,上扰清窍所致。
不耐久立,立则需倚物支撑,多属气血亏虚。
坐立时以手扪心,闭目蹙额,多见心悸怔忡、胸痹心痛;以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属腹痛。这些姿态属于“护处必痛”。
(4)行姿: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是肝风内动,或肝肾阴虚、筋骨虚损所致。
行走之时,突然止步,以手护心,多属胸痹或真心痛;以手护腰,弯腰屈背,行动不便,多属腰腿病。
2.异常动作 肢体的运动主要是筋的作用,肝主筋,肝风内动,肢体则会出现各种异常的动作。
(1)颤动:患者眼睑、面部、嘴唇、手指和脚趾时时颤动,不能自主,为肝风内动。在外感热病中因热邪伤津,筋脉失养,热极生风;在内伤病中,多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蠕动: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生风;或热性病后期,热邪伤阴,筋脉失养,阴虚动风。
(3)拘急: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多因寒邪凝滞,筋脉收缩挛急,或阴虚亏虚,筋脉失养所致(图1-2)。

图1-2 手足拘急
(4)抽搐:四肢筋肉挛急与弛张交替发作,动作有力。多因高热伤津,筋脉失养,热极生风,或痫病发作。
(5)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屈,反折如弓。多因热极生风、破伤风、药物中毒所致。
(6)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患者神志不清,不自主地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犹如缝补衣服时穿针走线。为重病失神的表现。
(7)猝然跌倒: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多属中风病中脏腑。猝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为痫病。
(8)舞蹈病态: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3.疲惫姿态 脏腑精气是人体姿态的物质基础。脏腑精气充足,人体姿态正常自如。脏腑精气不足,表现为皮、肉、筋、骨、肉五体功能异常的姿态。脏腑精气衰竭,出现人体的衰惫姿态。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阐述了脏腑精气衰惫的姿态:头是精气神明所居之处,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两目深陷,呆滞无光,是精气神明衰惫的表现;背与胸相连,是心肺所居之处,后背弯曲,两肩下垂,是心肺宗气衰惫的表现;腰为肾之府,腰酸软疼痛不能转动,是肾精衰惫的表现;膝为筋腱聚会之处,两膝屈伸不利,行则俯身扶物,是筋衰惫的表现;骨为藏髓之处,不能久立,行则振摇不稳,是髓不养骨,骨衰惫的表现。以上衰惫姿态皆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多属病情较重,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