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医部全录·医学准绳六要·问病必详》:凡诊病,必先问所看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婢妾,或童仆,次问得病之日,受病之原,及饮食胃气如何。
《医原·问证求病论》:妇人问其有无胎产,月事先期后期,有无胀痛。
《侣山堂类辨·问因论》:盖得其因,则能定其名;能定其名,则知所以治矣……故当详审其受病之因,所病之苦。
《医门法律·问病论》:至于受病情形,百端难尽,如初病口大渴,久病口中和,若不问而概以常法治之,宁不伤人乎?如未病素脾约,才病忽便利,若不问而计日以施治,宁不伤人乎?如未病先有痼疾,已病重添新患,若不问而概守成法治之,宁不伤人乎?
《医部全录·身经通考·问证》:问其病起于何日?日少为新病,实证居多。日多为久病,虚证居多……及问初起何证?如初起头疼、发热、恶寒,属外感。如初起心腹疼痛及泻痢等证,俱属内伤。后变何病?如痢变泻、变疟为轻,疟变泻、变痢为重。先喘后胀,病在肺;先胀后喘,病在脾;先渴后呕,为停水之类。
《医原·问症求病论》:再问其病,初起何因,前见何症,后变何症。恶寒发热,孰重孰轻。有汗无汗,汗多汗少,汗起何处,汗止何处。口淡口苦,渴与不渴,思饮不思饮,饮多饮少,喜热喜凉。思食不思食,能食不能食,食多食少,化速化迟。胸心胁腹,有无胀痛。二便通涩,大便为燥为溏,小便为清为浊,色黄色淡。种种详诘,就其见症,审其病因,方得轩岐治病求本之旨。岂徒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而已哉!
《医原·问证求病论》:法当先问其人之平昔有无宿疾,有无恚怒忧思,饮食喜淡喜浓,喜燥喜润,嗜茶嗜酒……再问其病,初起何因,前见何证,后变何证。
《医法心传·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凡人阴脏、阳脏、平脏,本性使然。如素系阴脏者,一切饮食必喜热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觉凝滞不爽……若系阳脏者,一切饮食必喜寒冷,偶食辛热之物,口中便觉干燥……临证先当询问,再辨其病之阴阳。阳脏所感之病,阳者居多;阴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不独杂病,伤寒亦然。
《针灸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所问病者,问所思何也?所惧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问之要,察阴阳之虚实,辨脏腑之寒热。疾病所生,不离阴阳脏腑、寒热虚实,辨之分明,治无误矣。
《医门法律·明问病之法·问病论》:饮食起居,失时过节。忧愁恐惧,荡志离魂。所喜所恶,气味偏殊。所宜所忌,禀性迥异。不问何以相体裁方耶?所以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便者问其居处动静、阴阳寒热、性情之宜。
《医部全录·古今医统·问证》:好食甘者为脾虚,好食辛者为肺病,好食酸者为肝虚,好食咸者为肾弱,嗜食苦者为心病。此皆顺应而易治。若乃心病爱咸,肺伤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肾衰嗜甘,此为逆候。病轻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药预防,犹可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