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多为心与心神病变,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心悸的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主要类型】根据临床表现特点,胸痛的主要类型有如下2种。
1.因心藏神而主血脉,当人受到惊吓或恐惧时,出现心悸,随即复常者,多属生理反应。
2.因受惊而发,或无明显外界诱因,出现心悸,且易反复发作者,则属病理状态。
【四诊要点】应做到四诊合参,具体采集如下病情资料,以鉴别辨证。
1.问诊 心悸的原因或诱因、时间、特征、程度、伴随的症状,以及结合《十问歌》诊察全身其他症状。
2.望诊 叉手扪心、皱眉蹙目、口唇发绀、汗出淋漓。
3.切诊 肢冷,脉象常呈现促、结、代等变化。
【辅助检查】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运动试验等。
【辨证思路】
1.层次一:根据心悸发病原因分辨惊悸与怔忡
(1)因受惊而发,或心悸易惊,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2)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惊动不安,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3)惊悸日久不愈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病情较惊悸为重。
2.层次二:注意辨别心悸的虚实性质
(1)心悸以虚证为主,多发于体质虚弱之人,特别是心脏虚弱者,如心之气血阴阳虚弱,谓之虚性心悸。
(2)心悸实证少见,部分心悸的发生虽有外因,如热邪、痰、水、瘀血、风寒湿等,但终因好发于体质虚弱之人,属邪气乘虚内舍于心,谓之虚实夹杂心悸。
3.层次三:根据心悸伴随症状分辨虚证心悸
(1)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考虑心虚胆怯。
(2)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淡白,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考虑心血不足。
(3)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考虑阴虚火旺。
(4)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考虑心阳不振。
(5)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水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脉沉细滑而无力,考虑水饮凌心。
(6)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涩或结或代,考虑心血瘀阻。
【辨证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