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进行观察,对其健康状态或病情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当时扁鹊已将望诊作为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医学著作中首次出现“望”诊法的著作是汉代的《难经·六十一难》,书中说:“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见,望诊作为中医诊法已长达二千多年,对于了解人体健康状态、判断病情、诊断病种、辨别证候十分重要。

汉唐时期,望诊理论在《黄帝内经》望诊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张仲景首创“舌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总结了颅囟诊法。孙思邈《千金翼方》“色脉”卷是现存最早的专论气色的望诊专篇。《金匮要略》从望神态、色泽、形体、形态、动态、舌、齿、排泄物等方面阐述了望诊的临床应用。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应看其舌下两边”“忽乱伤舌下青脉”等,是舌下络脉诊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儿科望诊理论得到发展。元代滑寿在《诊家枢要》中提出了小儿食指络脉诊法,为儿科望诊提供了独特的方法。

明清时期是望诊理论成熟时期,望诊及舌诊专著大量问世,如蒋示吉的《望色启微》、汪宏的《望诊遵经》、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张登的《伤寒舌鉴》、王景韩的《舌镜》等。其中,最突出的著作是汪宏的《望诊遵经》。汪宏十分重视望诊,他说“治病必先知诊,诊病必先知望”。他对望诊的时间做出了要求,提出“望诊须于平旦”,同时要注意心情平静,对光线等望诊环境也做了叙述。汪宏指出望诊的原则是知常达变,“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至此,中医望诊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工作者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望诊研究,望诊的客观化、数字化得到很大发展。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舌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