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症状的量化

(二)症状的量化

1.量化的意义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描述准确性有要求。所以对于症状来说,需要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角度来有效表示症状特征的语言和方法,以便满足数据描述准确性的要求,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成福春等认为“可扩展性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为解决症状描述的数据表示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XML语言是万维网联盟(W3C)制订的一个标准。XML语言有一些特点,首先,它可以通过增加元素或属性实现扩展;其次,它又是结构化的语言,适于表示层次性的、复杂的数据结构;再次,它是文本语言,具有跨平台特性,可以自如地在网络上传输;最后它拥有众多的处理工具,为后期的数据处理加工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可以用XML语言来解决中医症状的数据表示问题。如对中医临床症状集合数据结构的描述:症状集合是由0~n个症状元素构成的,每一个症状必须且唯一有一个症状名称元素,每个症状可有0~n个名-值属性对其进行扩展。根据上述表述定义出中医症状集合的XML模式定义(XSD)既能够解决如内热、眩晕、耳鸣……苔少、脉细等一般症状集合的描述,亦能够解决如咳嗽——咳声响亮、夹痰、无血丝、日间咳甚等,头痛、身重……舌淡、苔薄白、脉紧等症状本身还带有属性的复杂症状集合的描述。由于它能够结构化地描述出中医症状集合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得对于中医证型的分析可以直接精确到症状及症状属性这样的粒度,从而为中医证型的深入挖掘提供了数据结构基础。因此,制订标准化、规范化的计量诊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的可信度、可比性,提升诊疗效率。

问诊计量诊断的前提是要对症状进行量化。从数学的某一个角度上说,某一个具体的症状可以理解为一个集合。增加的修饰语即是对其取交集,修饰语越多,最后形成的交集就越小,表述也就越精确。而从面向对象理论角度来说,可以将症状理解为一个对象,对于某一具体的对象,可通过增加属性的方式,来表述对象某一方面的特性,从而使得对于对象的描述更为具体、更加准确。中医症状规范化的本质,在于寻找出当时能够表示其症状本质特征的最小化属性集。对于同一症状,不同的医家、不同的时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从而使得这个症状具有不同属性的修饰语。而所谓的规范化,是要寻找出(或者分析出)在当时能够表示这个症状本质特征的最小化属性集,并将结果反馈于临床,供临床医师参考。

同一症状在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严重程度会有差异,症状的轻重程度对于诊断、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每个症状对不同病、证的诊断意义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而是一个症状对不同的病、证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这个诊断价值可以用贡献度来表示。症状严重程度不同,诊断的贡献度就会有变化。所以,对症状程度和它对诊断的贡献度进行量化是量化诊断的前提,可以在病证发展变化中较为客观地反映症状自身及诊断价值的变化。

目前对症状量化的方法有分级赋分法、分级赋分与权重结合法、赋权值法等。实际上症状量化的研究仍处于半定量的阶段。作为向计量诊断的过渡,半定量方法在诊断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应看到症状量化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量化方法存在不同,或相同方法但赋值不同,或即使分级赋值相同,但关于其具体内容的描述却存在很多的随意性。不同特点、性质的症状信息,在分级描述时也常常千篇一律,不符合临床实际。且不同研究,症状累计积分诊断的阈值也不同。这样就导致不同研究者分别制订自己的分级标准,不能做到真正的量化分级。症状量化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用药、疗效评价等服务,但现症状量化都各持己见,缺乏统一、公认的标准。

2.症状程度的量化

(1)症状轻重程度的量化:症状轻重程度的量化分级方法很多。中医的一些术语就已经反映了程度的差异。例如,发热有壮热、微热之分,听力减退有重听和耳聋的不同。对于没有轻重程度含义的症状,可以用数字0、1、2、3分别代表症状的无、轻、中、重等分级。对于有轻重程度含义的症状,可以先归类,同一含义的症状用不同的数值来对应不同的术语。如神疲计量为:0为无;1为精神不振;2为精神疲倦,能坚持日常活动;3为精神萎靡,不能坚持日常活动。自汗:0为无;1为偶尔;2为经常;3为持续。头痛:0为无;1为偶尔发作,持续时间短,可自止;2为经常发作,持续时长,可忍受;3为频繁发作,痛不可忍等。

(2)症状持续的时间的量化: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对诊断也很有意义,中医临床中常用“无、偶尔、经常、总是、持续”等副词修饰来表示症状频率,可以用“0、1、2、3、4、5”等来表示时间上的差异。为获得准确的量化值,可以在把握症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结合专家咨询,并在广泛收集临床医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拟定量化分级标准,再进行临床验证,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使其逐步完善。这样可以减少主观随意性,增强症状的客观性,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对临床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李联社等采用5级计分法,例如患者主动诉出,显著且持续存在积4分;问出,显著或持续存在积3分;问出,较轻或间断出现积2分;问出,轻微或偶尔出现积1分;提问后否认积0分。并且根据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在中医证候中所占比重不同而赋予分值。

3.诊断权重 每一病或证的诊断往往需要根据多种临床表现才能明确。为了提高临床辨证和辨病的诊断水平,应当明确每一症状对有关病、有关证的诊断贡献度,即应当将各症与病、证之间的诊断关系进行计量刻画。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白苔主表证、寒证,寒热往来有定时主疟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虽十分明确,但过于绝对、简单,现在通用的主症次症组合、分级半定量方法虽有进步,仍有很大的主观性,故应全面、统一制订症状的计量诊断标准。症状的诊断价值,应该是症状对病、证的重要程度乘以症状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