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停证

四、水停证

水停证又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或腹大胀满,舌质淡胖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临床时应区分阳水、阴水,以明虚实。

1.阳水 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

【证的成因】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证候分析】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水肿。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全身。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则渐致全身水肿;水湿内停,三焦决渎失常,膀胱失于开阖,见小便短少;水湿甚而无出路,泛溢肌肤,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辨证要点】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主方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2.阴水 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稀溏,面色img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的成因】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

【证候分析】因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故脾虚或肾虚均可致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泛而为阴水。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腰为肾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体失于温养,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阳虚不能温煦于上,故面色img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主方实脾饮(《济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