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苔色
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变化需要同苔质、舌色、舌的形质变化结合起来,做具体分析。
1.白苔
【舌象特征】白苔有薄厚之分。舌上薄薄分布一层白色舌苔,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者,是薄白苔(彩图39);苔色呈乳白色或粉白色,舌边尖稍薄,中根部较厚,舌体被舌苔遮盖而不被透出者,是厚白苔(彩图40)。白苔是最常见的苔色,其他各色舌苔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
【临床意义】主表证、寒证。薄白苔亦为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白苔的临床意义,还不局限于表证和寒证,正如《舌鉴辨正》指出:“白舌(苔)为寒,表者有之,而虚者、热者、实者也有之。”故观察时应结合舌质、苔质等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舌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薄白而干,常见于风热表证。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阳不振,水湿内停。
白厚腻苔多为湿浊内困,或为痰饮内停,亦可见于食积。白厚腻干苔多为湿浊中阻,津气不得宣化之象。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提示燥热伤津。
【机制分析】舌苔薄白,干湿适中,既可能为平人,也可以是外邪在表尚未入里之旁证。因邪仅在表,脏气无伤,故舌苔如常。病邪未化热,故舌苔多为白色。
2.黄苔
【舌象特征】黄苔有淡黄、深黄和焦黄苔之别。淡黄苔又称微黄苔,是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苔又称正黄苔(彩图41),苔色黄而略深厚;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满布于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同见。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腐腻等苔质变化。
【临床意义】黄苔主热证、里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薄黄苔提示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黄白相兼苔,是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的表现,故《伤寒指掌》说:“但看舌苔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必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入里。”
苔黄而质腻者,称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等证。黄而黏腻苔为痰涎或湿浊与邪热胶结之象。
苔黄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松,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者,称黄糙苔;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称黄瓣苔;苔焦黄,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以上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苔淡黄而润滑多津者,称黄滑苔,多为阳虚水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是气血亏虚者,感受湿热之邪。
【机制分析】《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曰:“盖白苔主表,黄苔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黄苔专主阳明里症而言。”《舌鉴辨正·黄苔总论》则认为:“黄苔舌,表里实热证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一般地说,由于邪热熏灼,故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是表邪入里化热,在伤寒为阳明病,在温病为气分证。
3.灰黑苔
【舌象特征】灰苔与黑苔同类(彩图42),灰苔即浅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
一般来说,黑苔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所以灰黑苔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苔色深浅与疾病程度相应。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在寒湿病中出现灰黑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成,其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在热性病中出现,多由黄苔转变而成,其舌苔灰黑必干燥无津液。
白腻灰黑苔为白腻苔日久不化,先在舌中根部出现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者,多为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多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所致。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者,不论病起外感或内伤,均为热极津枯之证。
苔黄赤兼黑者名霉酱苔,常由胃肠先有宿食湿浊,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舌面而成,也可见于血瘀气滞或湿热夹痰的病证。
【机制分析】灰黑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黑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