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脏五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毛发齿牙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疴生焉。病诊既成,须寻所自。故前哲示教,谓之病源。经不云乎,治之极于二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经,以从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img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以所因为病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

《河间六书·论治》:《难经》云: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是知谷味五味,莫不经由口舌而入于胃也。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噎噫,或泄或痢,久则积聚,结为img瘕,面黄羸瘦。此皆宿食不消而生病焉。

《普济方·脾脏门·饮食劳倦》:内伤饮食及劳役,必口失五味,必腹中不利,欲言强答,口多沫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此阴证也。外伤风寒,必鼻塞气不利而清涕,声虽壅口必和,此阳证也。《内经》云,鼻者肺之候,外伤风寒则鼻为不利;口者坤土也,饮食失节劳役所得,则口不知味。

《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此皆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因后天者,不外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伤。或色欲伤肾,而肾不强固;或劳神伤心,而心神耗惫;或郁怒伤肝,而肝弱不复调和;或忧愁伤肺,而肺弱不复肃清;或思虑伤脾,而脾弱不复健运。先伤其气者,气伤必及于精;先伤其精者,精伤必及于气。

1.跌仆伤

《外科正宗》:跌仆者,有已破、未破之分,亡血、瘀血之故。且如从高坠堕而未经损破皮肉者,必有瘀血流注脏腑,人必昏沉不省。

2.金刃伤

《诸病源候论》:金疮得风。

《外科理例》:破伤风者,有因卒暴损伤,风袭之间,传播经络,致使寒热更作,身体反张,口噤不开,甚者邪气入脏。

3.烧烫伤

《肘后备急方》:烫火灼伤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调。

《刘涓子鬼遗方》:火烧人肉坏死,宜用麻子膏外敷。

《备急千金要方》:凡火烧损,慎勿以冷水洗之。

4.冻伤

《诸病源候论·冻烂肿疮候》: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气血壅涩,因即瘃冻,img赤疼痛,便成冻疮,乃至皮肉烂溃,重者支节坠落。

《外科正宗》:冻疮乃天时严冷,气血冰凝而成,手足耳边开裂作痛。

5.虫兽伤

《外科正宗》:疯犬乃朝夕露卧非时不正之气所感,故心受之,其舌外出;肝受之,其目昏蒙;脾受之,其涎自流;肺受之,其音不出;肾受之,其尾下拖。此五脏受毒,成为疯犬,乃禀阴阳肃杀之气,故经此必致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