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脉诊的研究

(一)《黄帝内经》中脉诊的研究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阐述中医学理论的古典医学巨著,主要汇集了战国秦汉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医学知识和经验,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脉诊内容。专篇记载脉象的有“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平人气象论”等;何绪良将其概括为7种诊脉方法,除上述诊法外,还有寸口尺肤合参诊法、虚里诊法及弹踝诊法。赵京生对《黄帝内经》等文献分析,认为经脉与脉经的形成有共同的认识基础,一些古老的诊脉法与经脉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中医理论形成的早期阶段。这对于阐释“经脉”的本质、理解经络学说有重要意义。更有医者将脉诊应用于临床,以指导针灸治疗。诸毅晖等研究《灵枢》认为,脉诊可以指导针灸临床的立法、取穴、补泻、疗效和禁忌等,如“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其说明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应需先诊脉,通过诊脉来诊察患者经络气血的虚实,指导针灸的治疗方案,即诊脉决定针灸的取穴和补泻,检验针刺效果,判断针灸禁忌,亦可诊络脉变化以指导刺血疗法等。姜瑞雪等对《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分析,分别讨论了年份、季节、月相、昼夜等对脉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