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切经

(十)切经

切经是医生用手法顺着患者手足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循行部位探测其经脉、腧穴情况,从而推测病位、病势、病性的一种诊断方法。切经要求医生对病变经脉与其所生病即经脉病症,是动病即脏腑病症有一定的了解(表4-4)。

表4-4 十二经脉切经与病症

img

续表

img

《黄帝内经》记载,十二经病候一般以《灵枢·经脉》“是动病”与“所生病”为主。另外,根据十二经脉的特点,如每条经脉都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两个部分,都隶属一个脏腑;在脏与腑之间,又有表(腑)里(脏)经的关系,可将其病候分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本经经脉所过肢节部位的病候;二是本经所属脏腑的病候;三是与其表里经之间合病与并病的病候。

例如,手太阴肺经可见胸膺、缺盆、肩背以及手臂前廉的疼痛,是它所过肢节部分的病候;又可以出现咳嗽、哮喘、寒热、鼻塞不利等本经所属肺脏的病候;同时还可以出现表经(大肠)的病候,如大便溏泄等。足少阴肾经可见腰痛或髀部和大腿内侧后廉痛、足下热等本经经脉所过肢节部位的病候;又可见眩晕、面色灰暗、面肿、目视模糊、口干、气短促、心烦嗜卧、大便溏薄久泄、阳痿、两足厥冷、足痿无力等本经所属脏腑的病候。因此,在应用十二经脉病候辨证时,可以结合以上三点辨明病症在哪一条经,再辨别寒热、虚实,给予相应的治疗等。

1.切经的顺序 切经按照全体的轻擦,经脉的轻擦,撮诊,手指捏诊,轻按经脉,重按经脉的顺序进行。范围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的鱼际穴到尺泽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穴到曲泽穴,手少阴心经的少府穴到少海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到小海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到曲池穴,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到天井穴,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到足三里穴,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到阳陵泉穴,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到委中穴,足太阴脾经的商丘穴到阴陵泉穴,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到曲泉穴,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到阴谷穴。

2.切经手法

(1)轻擦:轻擦皮肤表面,诊察腠理的状态、温度和有无汗出。腠理粗皮肤表现多处细小凹陷缺乏光泽,腠理密皮肤表现部分毛孔收缩突起一般有光泽。出汗部位摩擦力较强,温度较低。一般腠理粗、有汗、肤温发凉为虚证表现;相反,腠理密、无汗、皮肤温度高为实证表现。触诊时最先用手掌大面积地轻擦,然后用食指、中指推动各经脉循行部位,实者肌肤较紧密不易推动,虚者肌肤较松弛较易推动。

(2)撮诊:撮诊是切经的一种特殊手法,即医生用拇指和食指头沿着经脉将皮肤轻轻提起顺着经脉循行前行,同时感知患者皮肤被提起时的抵抗及皮肤的张力、硬度等,以医生察觉的信息与患者知觉过敏部位综合分析异常经脉。

(3)手指压诊:医生用拇指、食指捏住患者手指按压,从手指远端指甲根开始按压至手指根底部,查看是否有压痛,一般喜按为虚证,拒按为实证,都可作为经筋病变的诊断依据。

(4)轻按经脉:医生用食指或中指轻按患者的经脉循行部位,探查其表层软组织的紧张度、陷凹、结节、压痛等。紧张度较强、局部突起、条状结节、压痛拒按为实证表现,陷凹、压痛喜按为虚证。

(5)重按经脉:医生用拇指、食指或中指重按患者的经脉循行部位,探查其深部结节与压痛等,深部结节多为表虚里实之象。

4.十二经筋切经 《黄帝内经》记载,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相一致,是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有其所结和所盛的部位大部分在四肢的筋肉。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趾之间,而后上行于腕、踝、肘、膝,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不进入脏腑,是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经筋的病候大部分表现在本条经筋循行部位的功能障碍和肌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症状,很少有本经脏腑的症状,这是与十二经脉病候不同之处。然而,经筋的功能活动要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它的病候不是孤立的某一经的病候,有时可以和经络病候同时出现,这是在辨证时应注意之处。

依据以上情况,经筋的病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寒邪侵袭引起经筋的反折、筋急等病候;二是热邪所伤引起经筋的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等病候。临床上可以根据经筋之病候,辨别发病部位,结合寒热、虚实进行治疗。

5.按腧穴 是按压身体的某些特定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和反映来判断内脏某些疾病的方法。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是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反应点。因此,早在《灵枢·背腧》就有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按腧穴可据按诊需要,取坐位或卧(仰卧、俯卧、侧卧)位,关键在于找准腧穴。医生用单手或双手的食指或拇指按压腧穴,若有结节或条索状物时,手指应在穴位处滑动按寻,进一步了解指下物的形态、大小、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

按腧穴要注意发现穴位上是否有结节或条索状物,有无压痛或其他敏感反应,然后结合望、闻、问诊所得资料综合分析判断疾病。

正常腧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无压痛,无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腧穴的病理反应,则有明显压痛,或有结节,或有条索状物,或其他敏感反应等。如肺俞穴摸到结节,或按中府穴有明显压痛者,为肺病的反应;按上巨虚穴下1~2寸处有显著压痛者,为肠痈的表现;肝病患者在肝俞或期门穴常有压痛等。这种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定腧穴,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有十二原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临床观察发现,背部腧穴的按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1)脏腑病变与腧穴:脏腑病变程度与穴位有一定规律,一般原穴反映脏腑元气不足,郄穴反映急性病,络穴反映慢性病及表里两经变化,募穴、背俞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

(2)五输穴按诊:井穴主治心下满为肝病反应;荥穴主身热为心病反应,体现人体发热情况;输穴主体重节痛为脾病反应;经穴主喘咳寒热为肺病反应;合穴主逆气而泄为肾病及六腑疾病反应。

(3)八会穴按诊: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一般章门反映脏病,中脘反映腑病,膻中反映气病,膈俞反映血病,大杼反映骨病,阳陵泉反映筋病,太渊反映脉病,悬钟反映髓病。

(4)下合穴按诊: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足三阳的腧穴。胃病下合于足三里,大肠病下合于上巨虚,小肠病下合于上巨虚,胆病下合于阳陵泉,膀胱病下合于委中,三焦病变下合于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