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诊脉方法
诊脉前应做好操作准备工作,选择比较安静的诊室,准备脉枕备用。医生应修剪指甲,避免诊脉时留下甲痕。
1.时间 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脉象是非常灵敏的生理与病理信息,它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并受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脉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基础生理情况,同时亦比较容易发现病理性脉象。但临床上这样的要求一般难以实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为尽量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诊脉前必须要让患者稍作休息,这样诊察的脉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病情。
2.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如果是侧卧,下面的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脉气不能畅通,或手臂过高或过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王氏医存》指出:“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能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所以,诊脉时必须注意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脉象。
3.平息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医生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平息的意义,一是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测量患者的脉搏搏动次数;二是医生要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便仔细地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4.定三关 医生以食指、中指、无名指进行诊脉。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桡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5.布指 寸、关、尺三部位置确定后,三指略呈弓形倾斜,指端平齐,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以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指目即指尖与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指尖的部位(图4-8)。其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灵敏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切脉时,要根据患者的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布指疏密有间。
6.运指 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按等,其中举、按、寻(图4-9)是诊脉指力的大小(纵向)变化,循是诊时手指沿脉管长轴的移动,总按和单诊是指诊脉时使用手指及诊察部位的变化,要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图4-8 指目部位

图4-9 手指以浮、中、沉三个等级的压力取脉
(1)举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循法:循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5)总按: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可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6)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7.候五十动 是指医生对患者诊脉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五十动”一说出自《黄帝内经》,在《伤寒论》自序中有“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的论述。诊脉时间过短,则不能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等变化;诊脉时间过长,则因指压过久亦可使脉象发生变化,所诊之脉有可能失真。古人提出诊脉需要诊“五十动”,其意义有二:一是有利于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律变化,了解脉搏跳动50次中有没有出现脉搏节律失常的促、结、代等脉象,或者是否出现时快时慢、三五不调的脉象;二是提醒医生在诊脉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得随便触按而草率从事。现代临床上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为宜,必要时可延至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