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脉络的临床研究
1.血瘀证的观察
(1)舌下络脉的异常:李蔚生等报告1001例血瘀证的舌下络脉变化并与590例正常人相对照,两组的异常率分别为73.26%和11.52%,差异非常显著。用活血化瘀法治疗317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均有舌下络脉异常,治疗后随病情好转,舌下络脉异常50%得到改善。李乃民等观察了513例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异常占80.5%,主要表现为管径增宽、迂曲、出现侧支、色泽变深等。舌B型超声检查有异常回声、脉形异常率达100%,可与舌质色泽变化可以互参。薛承锐等对腹部外科疾病血瘀证193例的舌下络脉进行观察,异常中曲张占87.6%,长度延长占67.9%,色泽青紫占73.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有腭黏膜征包括不同程度血管扩张、迂曲、出血者占75.1%,有青紫唇者占34.2%,瘀斑唇者占42.5%,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用红外热象仪测舌下络脉异常者的舌腹面温度与血流灌注率均,明显下降。梁民里等观察了50例血瘀证活血化瘀治疗前后的舌脉变化,发现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同时发现与甲皱微循环障碍、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水平下降程度基本一致。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在管襻畸形多,微血流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瘀滞,襻顶瘀血,粒流多见;因子Ⅷ相关抗原增加,主要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破坏增多,黏附性增强,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近期的相关研究,如杨爱萍等报告了原发性痛经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与血小板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提示:原发性痛经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状况可间接反映其瘀血程度,间接证明了β2-糖蛋白1抗体的失常及乙酰水解酶(PAF-AH)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失衡在原发性痛经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的改变中起到一定影响,原发性痛经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小板活性相关,是高凝状态原因之一。向岁等观察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舌下络脉的异常改变,探讨了舌下络脉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刘燕平等探讨舌下络脉变化对高脂血症的诊断意义,对98例高脂血症患者做了舌下络脉变化的观察,并与90名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提示:观察舌下络脉的变化对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辨证及判断病势轻重有重要意义。
(2)细络、瘀点瘀斑等的多项观察:范继宝于1978年首先报告在舌腹面看到“瘀血丝”,认为是瘀证的重要体征,通过对肝硬化、肝脾大、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的观察,证实对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其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979年上海电业职工医院首先报告在舌腹面观察到瘀点、瘀斑,包括心血管疾病100例,肝硬化、肝癌31例,均为血瘀证。陈泽霖等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证明是局灶性出血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有些则是黑色素沉着。许家佗等曾对血瘀证、非血瘀证、健康者分3组进行对照观察,血瘀证的舌下络脉诊变化的特征是:舌质晦暗偏紫、细络瘀血、舌下络脉粗张,时见瘀点瘀斑。检查全血维生素C含量明显为低,处于潜在性缺乏状态,而血中分子物质、β2-微球蛋白(β2-MG)明显为高,统计学处理均P<0.05。
(3)舌下络脉诊法对血瘀证诊断价值的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何永恒对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高血压血瘀证与非血瘀证4个病组进行观察,将望诊所得的舌下络脉异常的评分结果(陈健民评分法),以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的定量指标作为“金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评价。其结果显示:红细胞变形性、外周微循环对“病”的诊断无特异性,对“证”的诊断有特异性,推测在疾病状态下,此二者反映的是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而“证”正是这种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或表达。红细胞变形性与外周微循环,尤其冠心病与血流状态或循环动态、高血压心脏病与管襻或微血管形态的改变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并呈反方向变化,即血瘀证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指数越低,阻塞微血管网及引起循环动态或血流状态改变的变化越明显,外周微循环及其管襻或微血管形态、血流状态或循环动态的积分值越高,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再次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部联系规律,与上面的理论阐述是一致的。
2.恶性肿瘤的观察 许多报告认为舌下络脉诊法在诸病种中以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为最大。
(1)普查筛选:1985年全国30个单位协作普查了癌症12448例、非癌症1628例、健康人5578例舌象,认为舌质暗红青紫,腻苔与剥苔,舌体胖大、齿痕、裂纹,舌下络脉异常4项指标最有意义,对普查初筛、辅助诊断、分型分期、估计预后均有价值。有研究报告食管癌普查中舌脉粗张、青紫舌、腻苔、瘀点瘀斑结合起来观察,可提高食管癌检出率。
(2)辨证分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观察1280例肝癌患者的舌象,Ⅲ期与Ⅱ期比较紫舌率各为73.8%、41.9%,腻苔率各为76.97%、67.41%,剥苔率各为6.31%、2.24%,舌脉青紫、紫黑各为69.23%、28.21%。两组比较均P<0.01。以上结果说明:肝癌早期以脾虚气滞为主,舌象变化轻微;中期则脾虚生湿,气郁化火,故见腻苔剥苔、紫舌;晚期湿热交蒸、伤及阴津、气滞血瘀、阻塞经络,故见紫舌、舌脉紫黑、腻苔、剥苔。
(3)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徐荷芬等对1858例上消化道疾病的舌下络脉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舌脉异常在癌肿中占90.95%,溃疡恶变占83.37%,慢性萎缩性胃炎占50.0%,一般炎症占4.4%,提示在癌症与一般疾病鉴别中有较大价值。李乃民等观察130例原发性肝癌,并与非肝癌相对照,结果舌两边紫绛各为73.85%、16.22%,舌腹面瘀点瘀斑各为81.4%、47.6%,舌质紫绛各为79.09%、28.57%,认为对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上述指标具有价值。张伦等观察433例肺癌舌象,认为紫舌、厚腻苔、舌下络脉异常3项指标最有意义,但应结合起来观察会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范德荣等分析168例胃癌患者舌象,认为凡有紫舌、腻苔剥苔、舌下络脉异常、舌腹面瘀点瘀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癌变可能,医生应建议患者及时检查。
(4)转移倾向的推断:侯炜将100例晚期癌肿区分为转移与未转移两组,以舌象与红细胞沉降率为指标,观察结果显示:紫舌各为76.0%、24.0%,舌下络脉异常各为66%、36.0%,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各为36%、4%,认为3项异常者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明显转移倾向,应特别注意。陈健民等对140例癌症进行了血液流变性6项指标观察,结果显示:舌下络脉异常与全血黏度比、纤维蛋白原量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关系密切(P<0.005),血细胞比容次之(P<0.01),血浆黏度比更次之,认为血液的高黏状态为舌下络脉异常的原因之一,亦为癌症转移的基础之一。许家佗等曾观察重症恶性肿瘤组,其舌象常见舌质偏紫、舌下络脉粗张、细络瘀血、紫点紫斑,并多伴有甲床紫晕,查血中自由基丙二醛(MDA)多有升高,而其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过氧化氢酶(CAT)、维生素C、维生素E则低于正常对照组,认为这些变化既有助于恶性肿瘤的预后判断,又对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恶变有预示作用。
3.心肺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陈素云等观察120例冠心病舌象并与30例健康者相对照,结果显示:舌质紫暗各占66.66%、41.94%(P<0.01);舌下络脉异常各占93.34%、35.48%(P<0.01)。舌下络脉异常的特点是:长度超过3/5,直径超过2.7mm,色青紫或黑,多迂曲扩张呈念珠状。甲皱微循环形态积分两组各为(0.54±0.04)、(0.21±0.04),流态积分各为(1.16±0.13)、(0.22±0.09),襻周积分各为(0.80±0.10)、(0.27±0.06),总积分值各为(2.49±0.16)、(0.80±0.14)(P<0.01)。舌尖微循环则见蕈状乳头数目减少,横径变小,乳头内血管丛及丛内管襻减少,微血管丛形态异常与扩张型血管襻增多。血液流变性则见血细胞比容变低,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加大。由此该研究认为冠心病舌质紫暗、舌下络脉粗张的原因主要为心功能特别是心舒缩功能、泵血功能低下,血流动力不足,总外周阻力升高,从而体循环血流缓慢、微循环瘀滞、红细胞聚集、血色变暗所致。对于冠心病舌下络脉的研究,有学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无并发症时,舌底络脉一般为轻度扩张,无斑、瘀点及瘀血丝出现,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者,舌底络脉扩张扭曲并伴有瘀血丝;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舌底脉充盈不显著者表示病情多稳定且轻,预后良好,舌底脉屈曲、扩张显著则表明病情在进展,预后较差;舌下脉络瘀滞、白苔对前降支病变影响较强;舌下脉络瘀滞、暗淡舌对回旋支病变影响较强,而瘀点舌、白苔对右冠状动脉病变影响较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舌底络脉颜色由淡紫向青紫转变,提示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患者血瘀程度逐渐加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舌尖表面单位面积瘀点和舌底络脉粗细随着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心功能级别而变化,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舌尖表面单位面积瘀点和舌底络脉粗细有对应关系。
(2)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梁民里等观察了54例风心病的舌下络脉变化,其异常率为53.7%,认为本病舌下络脉粗张与紫舌的原因一致,多为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原因导致的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血中还原血红蛋白成分增高,血色变深所致。
(3)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余美琪等报告167例肺心病患者的舌下络脉的异常变化并与其他疾病相对照,结果显示:肺心病为97%,风心病为80%,冠心病为68%,高血压心脏病为37%,其他疾病为13%,肺心病与其他疾病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肺心病舌下络脉变化特点是粗张、延长,多为粗枝状,有心力衰竭者高度充盈饱满,囊泡增加,认为将此体征作为筛选肺心病指标,不但简便易行,而且切实可行,如结合X线片、心电图诊断更为可靠。王会仍等对68例舌下络脉异常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与动脉血气分析进行了观察,结果认为舌下络脉变化可以反映肺功能损害程度与血瘀的轻重。舌下络脉异常程度越重,肺功能损害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越明显,指示肺气虚与血瘀的高度相关关系,说明“气虚在先,血瘀在后;气虚益甚,血瘀益痼”的理论正确。
(4)慢性呼吸衰竭:霍博雅等对40例此类患者进行了血气分析并与舌脉异常相对照,结果显示:轻度(PaO2>6.6kPa,PaCO2 6.6~9.4kPa,SaO2>85%)6例;中度(PaO25.4~6.6kPa,PaCO2 9.5~12kPa,SaO2 75%~85%)15例;重度(PaO2>5.4kPa,PaCO2>12kPa,SaO2<75%)19例。舌下络脉异常Ⅰ°~Ⅲ°与呼吸衰竭水平基本相对应,病情改善后舌下络脉粗张亦见好转,认为呼吸衰竭、反复或长期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致微循环瘀血所致。
4.肝病的观察
(1)病毒性肝炎:多数报告急性黄疸型肝炎、轻症肝炎舌下络脉变化多不明显,而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发肝硬化者,其异常率越来越高。也有学者报告,如有舌质瘀暗、肝脾大、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舌下络脉变化则更明显。梁国荣观察524例乙肝,结论显示:舌下络脉粗张变紫,多见于血瘀型,其C2水平低、凝血酶原时间(PT)不超过20秒、总胆红素(SB)较高;而舌下络脉粗张红绛,多见于湿热型,其C3水平高,PT超过20秒,SB达5mg/dL以上,病情重,病死率高。近年有关肝炎肝硬化的研究提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与门静脉高压胃镜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初步认为两期分别以瘀血和水停为突出病机。亦有相关研究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血清肌酐、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HR)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表现与MELD评分间存在着一定关联,其中舌下络脉迂曲、舌下络脉紫黑及厚苔的出现与胆红素水平及INHR水平间有一定关联,初步提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表现可以反映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2)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比较:唐向贤等报告了135例上述肝病的舌脉变化。结论显示:肝病瘀血与舌下络脉粗张程度成正比,病程越长,变化越重。其异常率,急性肝炎为29.5%,慢性迁延性肝炎为29.7%,慢性活动性肝炎为85.7%,肝硬化与肝癌达100%。该研究还发现其严重程度常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一致,提出慢性严重肝病如见舌下络脉曲张,宜警惕食管静脉曲张与出血。因此,观察舌下络脉变化有助于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此外,不少学者对老年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外科急腹症、骨折、氟骨症、慢性前列腺炎、妊娠、妊娠高血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的舌下络脉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刘占厚对高海拔地区健康藏、汉青年舌下络脉进行比较分析,舌下络脉粗张率Ⅱ°、Ⅲ°者藏族为31%,汉族为51%,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认为由于高原缺氧,移居汉族较世居藏族全血黏度及总周围阻力偏高,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延长,有效血容量偏低,心率代偿性增快使平均动脉压、冠状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均偏高,从而致血流动力系统功能低下所致。另外,还有学者对舌下络脉诊法的相关诊法如腭黏膜征、舌侧小血管异常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5.妇科疾病 近年来,对于妇科疾病舌下络脉的研究有所进展。有学者探讨原发性痛经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与血小板活性的相关性。有学者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舌下络脉进行研究,结果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舌下络脉在长度、管径、形态、色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