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肝病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癥瘕,女人经病。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标病:寒热往来,痁疟,胸胁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肝为风木之脏,胆寄其间。胆为相火,木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怒太甚则狂;火太甚则颊肿面青,目赤头痛。木火克士,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回食逆满,皆系木郁为火之见证也。若木挟水邪上攻,又为子借母势,肆虐脾经,痰饮泄泻、呕吐头痛之病又作矣。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之清阳,即魂气也,故又主藏魂。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梦遗不寐。肝又主筋,瘛疭囊缩,皆属肝病。分部于季胁少腹之间,凡季胁少腹疝痛,皆责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阴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至此,厥深热亦热,厥微热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与少阳相表里,故肝病及胆,亦能吐酸呕苦,耳聋目眩。于位居左,多病左胁痛,又左胁有动气。肝之主病,大略如此。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肝病候》: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笔花医镜·女科证治》:肝气者,妇女之本病。妇女以血为主,血足则盈而木气盛,血亏则热而木气亢,木盛木亢,皆易生怒,故肝气唯妇女为易动焉。然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其结气在本位者,为左胁痛;移邪于肺者,右胁亦痛;气上逆者,头痛,目痛,胃脘痛;气旁散而下注者,手足筋脉拘挛,腹痛,小腹痛,瘰疬,乳岩,阴肿、阴痒、阴挺诸症,其变病也不一。
《中藏经·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明实者是也。
《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举世尽曰伐肝,故谓肝无补法。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症。凡此皆肝血不荣也,而可以不补乎?
《笔花医镜·肝部》: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脉左关必弱或空大,其症为胁痛,为头眩,为目干,为眉棱骨眼眶痛,为心悸,为口渴,为烦躁发热……水不养木也。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
《类证治裁·肝气》: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凡肝阳有余,必需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
《医碥·内风证》:内伤亏败日久,极则必发,不必有所感触也……由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热气郁怫,心神昏冒,故卒倒无知。病微则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发过如故;重则气血郁结不通,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疫证条辨》:筋属肝,赖血以养,热毒流于肝经……筋脉受其冲激,则抽惕若惊。肝属木,木动风摇,风自火出。《左传》云:风淫末疾。四末,四肢也,肢动即风淫之疾也。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胆与肝连,司相火,胆汁味苦,即火味也。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胆火不旺,则虚怯惊悸;胆火太亢,则口苦呕逆,目眩耳聋,其经绕耳故也。界居身侧,风火交煽,则身不可转侧,手足抽掣。以表里言,则少阳之气,内行三焦,外行腠理,为荣卫之枢机。逆其枢机,则呕吐胸满。邪客腠理,入与阴争则热,出与阳争则寒,故疟疾,少阳主之。虚劳骨蒸,亦属少阳,以荣卫腠理之间不和,而相火炽甚故也。相火挟痰,则为癫痫,相火不戢,则肝魂亦不宁,故烦梦遗精。且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胃土得其疏达,故水谷化。亢烈则清阳遏郁,脾胃不和。胸胁之间骨尽处,乃少阳之分,病则其分多痛。经行身之侧,痛则不利屈伸。此胆经主病之大略也。
《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
《温热经纬·方论·温胆汤》:罗东逸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是以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熇热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久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遂其条达也。
1.肝血虚证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血证论·吐血》:肝为藏血之脏,血所以运行周身者,赖冲、任、带三脉以管领之。而血海胞中,又血所转输归宿之所,肝则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又肝所属,故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且世上虚劳,多是肝虚,此理自东垣《脾胃论》后少有知者。肝血虚,则虚烦不眠,骨热梦遗。
2.肝阴虚证
《金匮翼·肝虚胁痛》: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者是也。
《笔花医镜·肝部》: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脉左关必弱或空大,其症为胁痛,为头眩,为目干,为眉棱骨眼眶痛,为心悸,为口渴,为烦躁发热……水不养木也。
3.肝郁气滞证
《类证治裁·肝气》: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4.肝火炽盛证
《笔花医镜·肝部》:肝热之证,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眩晕,为目赤肿痛,为口苦,为消渴,为头痛,为胁痛,为瘰疬,为聤耳。
《济生方·肝胆虚实论治》:夫肝者……谋虑过制,喜怒不节,疲劳之极,扰乱其经,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下坚满,两胁下痛,痛引小腹,令人喜怒气逆,头晕眦赤,悒悒先寒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皆实热之候也。
5.肝阳上亢证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
《类证治裁·眩晕》: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年高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阳,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6.肝风内动证
《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肝阳化风,上扰清窍,则巅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寝烦。由营液内虚,水不涵木,火动痰升,其实无风可散,宜滋液和阳。
《医醇义·诸痛》:有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当壮水柔肝,以息风火,不可过用风药,盖风能助火,风药多则火势更烈也。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挟痰火壅塞,以致营血脉络失和。
《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病证》:六经感证,兼带厥阴者,尚可救疗。若三阳经传至厥阴,入里极深,风木与相火两相煽灼,伤阴最速。阴液消耗,邪热内陷包络,则神昏谵语,甚则不语如尸;内陷肝络,则四肢厥逆,甚则手足发痉,热极生风,九窍随闭。所形皆败证矣。
《时病论·暑风》:暑风之病,良由暑热极盛,金被火刑,木无所畏,则风从内而生。此与外感风邪之治法,相悬霄壤,若误汗之,变证百出矣。夫木既化乎风,而脾土未尝不受其所制者,是以卒然昏倒,四肢搐搦,内扰神舍,志识不清,脉多弦劲或洪大,或滑数。
7.寒凝肝脉证
《笔花医镜·肝部》:肝寒之证,脉左关必沉迟,其症为小腹痛,为疝瘕,为囊缩,为寒热往来。小腹痛者,寒结下焦也。
《医醇义·胀》: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肝为将军之官,气血皆盛,但木喜条达,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胀,胁下乃肝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8.肝胆湿热证
《四圣心源·黄疸根源》:太阴湿土之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设使皮毛通畅,湿气淫蒸,犹得外泄。一感风邪,卫失开合,湿淫不得外泄。脾土湮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泆,传于周身,于是黄疸成焉。
《类证治裁·带下》:带下系湿热浊气流注于带脉,连绵而下,故名带下……如肝经怒火下流者,加味逍遥散,甚者龙胆泻肝汤。
9.胆郁痰扰证
《类经·藏金卷》: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