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饮证
2025年08月10日
三、饮证
饮证指饮邪停聚于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痰涎清稀、肋间饱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根据停饮部位的不同,其临床常分为饮停胃肠证、饮停胸胁证、饮停心包证、饮邪阻肺证等。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或脘腹痞满,水声辘辘,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水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证的成因】多由脏腑功能衰退或障碍引起。
【证候分析】饮邪易停于胃肠、胸胁、心包、肺等部位。停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则脘腹痞满,泛吐清水,脘腹部水声辘辘,是狭义之“痰饮”;饮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则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是为“悬饮”;饮停于心肺,阻遏心阳,则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是为“支饮”;饮邪流行,溢于四肢,则身体、肢节疼重,是为“溢饮”;饮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滞塞,则见胸部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苔白滑,脉弦均为饮阻气机之象。
【辨证要点】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脉弦等临床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法】痰饮则温化痰饮,主方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悬饮则攻逐水饮,主方十枣汤(《伤寒论》);溢饮则温阳利水、解表化饮,主方五苓散合五皮饮(《伤寒论》《华氏中藏经》);支饮则泻肺逐饮,主方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