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里出入
2025年08月10日
(一)表里出入
1.表证入里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表证不解而内传,变成里证,即为表证入里。其表现是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并且表证随之消失,其病机谓外邪入里。其常见于外感病过程中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如外感病初期,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此为表证。若病情发展,出现但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等,则为表证已转化为里(热)证。
2.里邪出表 是指某些里证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祛邪外出,邪气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得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热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亦除;外感温热病中,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热入营血,随斑疹的出现而身热、谵语、烦躁减轻。又如肝胆湿热随黄疸的出现而胁肋胀痛、发热呕恶等症减轻;病位较深的痈疽,若向外溃破而脓出毒泄等,一般都可视之为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了表证,因此不能称为“里证出表”,因为其既不具备恶寒发热并见、脉浮等表证的特有症状,也不是里证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