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证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1.心病证与心钠素 心房钠尿肽(ANP)又称心钠素或心房肽,主要是由心肌细胞合成、贮存及释放,分布在心脏、垂体、肺、肾上腺等一些外周组织和器官。它有抑制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并可调节垂体激素的释放与儿茶酚胺的代谢,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
商俊芳等研究了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左室周边缩短率、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A/E)]及循环调节肽[心钠素(ANP)、内皮素(ET)]的关系,结果发现:CHF组患者血浆ANP、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证型组间ANP、ET无差异。但心气虚兼水肿血瘀证较其他各组LVEF、平均左室周边缩短率(mVcf)明显降低(P<0.01),A/E明显增高(P<0.01)。A/E值可以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2.心病证与B型钠尿肽(BNP) 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当左心室功能不全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
BNP的血浆浓度往往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比,而与心病证的关系也是如此,随着病情从心气虚、心阳虚渐次发展,到气虚血瘀、痰阻,再到心肾阳虚兼水泛、血瘀、痰凝,血浆BNP水平也逐渐增高。张瑜等以143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水饮凌心证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心阳不振证患者,而心阳不振证患者BNP水平又明显高于心肺气虚证患者(P<0.05),且心功能分级也明显由水饮凌心证向心肺气虚证呈递减趋势。血浆BNP水平随中医证型和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李敏芝通过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医证型和BNP水平的相关性,发现在ACS患者中,心肾阳虚证组血浆BNP水平最高,心血瘀阻证与痰浊闭阻证组BNP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组,心血瘀阻证与痰浊闭阻证两组BNP水平无明显差异性。赵振凯等研究了386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和BNP的关系,结果发现386例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心血瘀阻证及痰阻心脉证为主。与正常组比较,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BNP以心肾阳虚证最高(P<0.01),依次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胸证>心气亏虚证>心阴不足证。本研究中,心肾阳虚证BNP水平最高,提示此证型心肌受损最为严重。
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水平在心病证中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赵华云等对90例冠心病患者的Pro-BNP水平与常见中医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冠心病组的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冠心病中心肌梗死组Pro-BNP水平高于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Pro-BNP水平在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三个证型中呈现递增趋势(P<0.05)。心肾阳虚组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心血瘀阻组和痰浊闭阻组,为病情较重之证。毛果等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100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按不同证型分为五组,每组各20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0例,采集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LVEF指标值的相关数据后,运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别方程进行判别,总判断正确率为70.0%,其中心肺气虚证和气阴两亏证的判别效果较好(判断正确率均不低于80%),且通过LVEF来判别DCM证型较NT-proBNP更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