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与消化的现代研究

(二)肝主疏泄与消化的现代研究

《血证论》记载:“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强调了肝主疏泄对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影响。肝主升发,胃主沉降,若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肝木乘脾土,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常出现脘腹胀满、胁痛、脘痛、喜太息、食少纳呆、恶心、嗳气、呕吐等消化不良等症状。

现阶段国内学者从胃肠动力学角度对肝主疏泄可助脾胃运化这一藏象理论进行研究,着重对与消化密切相关的胃肠激素调节进行研究。随着神经胃肠免疫理论的建立,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可通过自主神经和体液途径导致免疫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胃肠动力和感觉功能。现已证实胃肠激素可作为胃肠道肽能神经释放的神经传递介质或调节介质而起作用,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感觉神经末梢或平滑肌细胞的相应受体而调节胃肠道感觉和运动。此外,胃肠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影响胃肠运动。例如,胃动素(MTL)是由双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主要由分布于十二指肠近端空肠黏膜隐窝及小肠上部的Mo细胞分泌,可刺激胃蛋白酶分泌,使胃黏膜血流量增加,对胃体、胃窦及幽门不同区域的肌细胞有明显的收缩作用,促进胃排空。有研究表明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浆MTL及胃蛋白酶升高,可能是其胃肠功能减弱的发病机制。胃肠道是人类最大“情绪器官”,其功能易受到环境应激和情绪变化的影响。中医学理论认为七情致病最易伤肝,首先是肝失疏泄不能助脾胃运化,其次是肝郁而横逆可犯脾胃,两者皆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脘腹胀满、胁痛、脘痛、喜太息、食少纳呆、恶心、嗳气、呕吐等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主疏泄影响消化涉及脑-肠轴,其中脑-肠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可能成为药物治疗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的靶点。连接胃肠道与脑之间的主要神经干(迷走神经、内脏神经及骶神经)在消化功能的调节中具有传入和输出双重功能。情绪变化伴有胃肠道功能的改变,愤怒及愉快的激动可引起充血、运动增强、胃液分泌;抑郁性情绪可使胃运动及分泌减弱、胃黏膜苍白。而情绪是大脑的功能活动,这些都表明脑与消化功能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肠神经系统是胃肠调节机制中的决定环节,肠神经系统是由胃肠道、胆道及胰腺中所含的神经节及节间的神经纤维组成,控制着胃肠道的运动、分泌、血流及物质的转运功能,并把胃肠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和释放神经递质来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肠神经系统,或者通过调节位于下丘脑的胃肠运动中枢来调节运动的。脑-肠肽是发挥胃肠功能调节的重要物质,它们不仅可以通过体液途径或作为肠道神经系统的递质在外周对胃肠运动功能进行调节,还可以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环路在中枢水平发挥作用。研究表明,肝失疏泄导致脑-肠肽表达出现差异。例如肝郁脾虚大鼠模型的血浆Ghrelin浓度降低,而Ghrelin是在下丘脑和胃皆可表达作用的肽类物质,具有增加食欲、调节能量代谢平衡以及促进胃酸分泌等生物学功能,肝郁失于疏泄可通过影响Ghrelin表达继而影响胃肠消化功能。此类研究表明,在体内,内分泌和神经两个调节系统可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合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而起作用。中医学认为,机体物质与能量的产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肝主疏泄调节气机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前提,肝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需要依赖肝气的升发鼓动。肝主疏泄,具有调理气机、调畅情志、通利气血的作用,这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部分的功能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