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不摄血证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出血,以气虚及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鼻衄、齿衄、皮下紫斑、吐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各种出血,且血色淡;面色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淡白,脉弱。

【证的成因】气为血帅,统血摄血。临床多因久病、劳倦等致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终致气虚不能摄血而引发本证。

【证候分析】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血溢于上,则见鼻衄、齿衄;血溢肌肤,则发为皮下紫斑;溢于胃、肠,则吐血、便血;血溢于膀胱,则发尿血;气虚冲任不固,而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功能不足,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失血,气血双亏,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淡白无华;不能滋养心神,故见心悸、失眠;舌淡白,脉弱为气虚之象。

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主血脉,肺主气,所以气不摄血证多与脾、心、肺有关。由于气血互生,血能养气,所以出血过多又可导致气虚更甚,两者互为因果。

【辨证要点】出血与气虚证的症状共见。

【治法】补气止血。主方归脾汤(《济生方》),或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止血药,也可酌情用黄土汤(《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