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小便

(二)问小便

健康成人在一般情况下,白天小便4~6次,夜间0~2次,一天的尿量在1000~2000mL。尿次和尿量受饮水、温度、汗出、年龄等因素影响。小便的改变包括尿量、尿次、色质及排尿感异常等几方面。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指每天的尿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见于虚寒证和消渴的患者。

若小便清长量多,形寒肢冷者,属虚寒证。因阳虚寒盛,不能温化水液,水液下渗,故小便清长量多。若患者小便量多,伴多饮、多食而身体消瘦者,属消渴病。此乃肾阴亏虚,开多合少之故。

(2)尿量减少:指每天的尿量较正常明显减少者,多由体内津液不足所致,亦可见于水肿病。

若高热汗出,小便短少,口渴者,属实热证。因热盛津伤,尿液化源不足所致。若汗、吐、下太过,耗伤津液,亦可见小便量少。尿少而见肌肤浮肿者,为水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津液输布障碍,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故见尿少水肿。

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指小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的症状。

患者小便频数、短赤、尿急、尿痛者,常见于淋病,多因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老年人或久病患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夜间明显者,多因肾阳虚衰,或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统称“癃闭”。其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内阻、结石阻塞,引致尿路不通、膀胱气化失利;虚证乃由年老气虚,或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减退所致。

3.尿色质异常

(1)小便清长:指小便色清量多,见于寒证。因寒盛、阳虚,不能温化水津,水液下渗膀胱过多所致。

(2)小便短黄:小便色黄而短少,多属热证。因热盛伤津所致,也可见于汗、吐、下太过,损伤津液。

(3)尿中带血:指小便色赤,混有血液,甚至血块的症状。

若尿血鲜红,小便黄赤,心烦口渴者,多因热伤膀胱血络,或心火亢盛移热小肠。若尿血日久,兼见面色不华,少气懒言,或见皮肤紫斑者,为脾不统血。若久病尿血,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者,为肾气不固。

(4)小便混浊:指小便混浊,如膏脂或米泔的症状。

若小便混浊如膏脂,或尿时疼痛,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膏淋,是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若小便混浊如米泔,小腹坠胀,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劳则尤甚者,属中气下陷证,因脾虚不能升清,精微下泄所致。

(5)尿中有砂石:尿中夹有砂石,兼见小便短赤疼痛,或有尿血,属石淋。因湿热内蕴膀胱,煎熬尿液,结为砂石,伤及血络所致。

4.排尿感异常

(1)小便涩痛:指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热疼痛,小便涩滞不畅,见于淋证,多为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2)余沥不尽:指排尿后仍有小便点滴不尽的症状,多属肾阳虚、肾气不固。其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因年老体弱,肾脏阳气虚衰,肾关不固,开合失司所致。

(3)小便失禁:指患者神志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溢出的症状,多属肾气亏虚,膀胱失约。亦有因尿路损伤,或湿热、瘀血阻滞,以致膀胱失约,气机失常而见小便失禁。若患者神昏而见小便失禁者,病属危重。

(4)遗尿:指睡眠中经常不自主排尿的症状,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或老年人,多因禀赋不足,肾气未充,或肾气亏虚,不能固约膀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