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的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交流与沟通,医患之间沟通的有效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医生获取病情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且关系到临床的诊治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因此,在认真学习掌握问诊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临床实践训练,并注意以下事项,不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临床问诊水平及医患沟通能力。

1.诊室环境适宜避免外界干扰 临床上,由于患者对医疗环境的生疏和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容易出现情绪紧张,畏缩不敢直言,或表述不清等情况,因此诊室环境应安静适宜,以免患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当患者有难言之隐不便说出,或遇某些病情不便当众表述时,医生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应单独询问,更不能强行逼问,以免获取的病情资料片面或失真,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2.态度认真平和争取患者信任 临床上,由于患者临诊前的紧张情绪,叙述病情往往缺乏系统性,易有遗漏,医生应当理解患者的疾苦,做到态度和蔼,认真倾听,尽量避免重复提问,主动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沟通环境,解除患者的不安情绪,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能够平静而有条理地叙述病情,从而获取真实、详细的病情资料。在问诊中还要随时注意患者的精神、心理活动,对患者的叙述内容要反应平和,不要给患者各种不良刺激。如遇病情较重,或较难治愈的患者,医生切忌有悲观、惊讶的语言或表情,以免增加患者的思想负担。同时,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诱导暗示 问诊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或方式进行询问,一般先由简易问题开始,围绕主诉,有目的、有顺序、有层次地询问。避免使用有特定含义的医学术语,如便溏、纳呆、里急后重等;如遇到患者的叙述不够清楚或有疑问时,医生可适当予以启发,及时核实患者表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但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暗示或诱导患者回答问题,以免患者不解其意地随声附和,从而减损了病情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由于患者不一定能将病情一次叙述完整而准确,加之病情的不断发展变化,医生应对问诊的内容随时补充和验证,以便获取患者的病史规律和特点。

4.医患直接交流适当参询陪员 问诊时,医生应直接询问患者本人,如遇小儿或重病之人,意识不清,不能亲自叙述病情时,则需询问陪诊者,但为了保证病情资料的可靠性,待病情好转或意识清醒后,必须再直接询问患者对问诊内容加以核实及补充。对其他医院转来的病情介绍和病历资料只当作参考,决不能取代临诊医生的亲自问诊。

5.危重患者问诊抢救治疗为先 临证如遇危重患者急诊,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重点检查后,立即进行抢救。详细的问诊与检查,可在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补充,切不可机械地苛求完整记录而延误抢救治疗的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