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重订名医类案·叙》:《内经》以五运六气、三部九候原生人之疾病,诊有一定之法,刺有一定之针,此所谓案也……其言也立,言立而案存,后虽有良医不能易,所谓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动也。

……吾观太史公之传淳于意,则意之医案也;陈寿之传华佗,则佗之医案也;李延寿之传徐父伯,则父伯之医案也。后史以医为小道,传方术者略而不书,而案之存于史者盖寡。诸医之良者,自传其术,幸而不终至于泯没。江氏赅而存之,意良善也。书久残失,而字句讹谬,吾友魏玉璜氏精于医术,能穷其源,附以己见而议论不致混淆。鲍以文氏,博于考索,能知其故,刊其讹字,而汤齐不致贻误。

……语云:医者意也。黄帝有问岐伯,即知其人之病之由;雷公有问黄帝,即知其人之病之由。以意决之也,此即黄帝、岐伯之医案也。若其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三者相参,思之,思之,其有不合者寡矣!医之有案,盖未有出此三者。遵其道而用之,人人皆可以为良医,人人皆可以立案。

《重订名医类案·序》:医之有案,实权舆于左氏传、太史公。魏晋以降,多散见于史集,至丹溪始有专书,皆其门人所日记,亦小说、杂记之属。宋张季明作《医说》十卷,首述轩岐,以发其宗,次列证治,以穷其变,又此编之鼻祖也。至于分门别类,间有未精审者,是在览者之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