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家的原因

(二)病家的原因

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病证诊断。有些自觉症状主要来源于患者的叙述,医生很难通过其他手段了解清楚。因此,患者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临床资料的准确性,从而成为误诊的原因。

1.失于审慎 患者求医的目的本应是治疗疾病,但由于每个患者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语言表达能力、就诊目的等差异,他们向医生陈述病情时的准确性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患者在就诊时会在描述病情时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有些患者由于感觉不灵敏或表达能力差而不能把疾病真实的感受告诉医生,而有些老年患者陈述病史会较为凌乱、含混不清、不全面、准确性差。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全面、客观描述病情,如有的患者有咳嗽、痰多、咽干等症状,根据自己的感觉将之描述为“干咳”;有的患者长期便溏却习以为常,在医生询问二便情况时随口告之“正常”。如果医生未能分析、核实患者的症状描述,就可能出现误诊。

2.秘疾试医 有的患者对中医不了解,以为中医只要切脉就可洞察一切,在找中医师看病时,经常一言不发,仅伸手让医生诊脉,试图通过医生切脉后对自己病情的诊断来推测医生的医术高明与否,即“秘疾试医”或“以脉试医”,这实际上是一种患者不信任医生、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现象。部分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这种心理,或出于抬高自己身价等不正确思想,顺水推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闭口不问,无形中增加了误诊的机会,这也应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

此外,如果患者自行服药,则会干扰疾病的发展和表现;患者如果擅改处方用药,则复诊时必然使医生无法正确判断;有些患者就诊前已在他处就诊用药,就诊前服过的药物有些会掩盖病情。这些若不告知医生,势必对医生的诊断产生干扰,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3.盲目就医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有的患者在就医时,并不清楚自己应当选择哪个专科,他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突出症状而选择就诊专科的,却不知机体各系统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某一系统的疾病可以首先表现为其他系统的症状、体征,因此,患者在选择专科时常常带有某种盲目性。

4.迷信权威 迷信“老中医”,迷信权威是患者的通病。患者很容易对“权威”产生迷信心理,甚至可以把他做出的诊断绝对化,认为无论什么疾病,只要是经过专家“权威”的诊断就不会有错,无须继续观察,在这种迷信心理的支配下,满足于已有的诊断,即使用药后无效也不去怀疑诊断是否正确,而是一拖再拖,直到病情恶化时再回头思考诊断问题,有时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5.体质因素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状况及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不同,因而虽然是同样的疾病,但患者自身的感觉体验并不一样。如平时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常对一般的疾病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在陈述病史时会仅一言两语一带而过,甚至仅凭自我感觉就对疾病进行自我诊断性的推理,这种人患病不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去就诊的。而平时体质较弱,又对自身健康状况十分关心的人,则表现出对疾病的高度关注,对病情的描述常带有明显的主观成分,往往将症状描述得多而严重,但检查时却缺乏应有的体征。上述情况都容易误导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