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汉代《伤寒杂病论》

(一)起源于汉代《伤寒杂病论》

方证的起源应追溯到《黄帝内经》,但汉以前各方证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汉代张仲景运用八纲、六经理论对方证进行系统归类和整理,才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能够对人体病理状态进行全面综合的概括。因此,方证相应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伤寒杂病论》,即“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方证相应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方证辨证的基础,所谓“但见一症便是,小柴胡汤主之”。

仲景以方名证,方以药成,方药的功用体现治法,治法与病证相应,因此方药与病证呈直接的对应关系,即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如《金匮要略》中有用系列百合为主的方剂治疗“百合病”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