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难经·三十难》: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温疫论·损复》: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继而伤血,继而伤肉,继而伤筋,继而伤骨。

《温疫论·小便》:热到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于气分,小便胶浊;干于血分,溺血蓄血……小便闭塞。

《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伤寒指掌·伤寒类症·风温》: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灵枢·刺节真邪》: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温病条辨·上焦篇》: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

《王孟英医案·风温》:然气血流通,经络贯串,邪之所凑,随处可传,其分其合,莫从界限,故临证者,宜审病机而施活变,弗执死法以困生人。

《温疫论·原病》:至于伏邪动作,方有变证,其变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

《温热论笺证》:病以退为顺,进为逆,由内达外为顺,由外入内为逆。

《温热逢源·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若病发于阴,而即溃于阴,不达于阳,此病机为逆。

《王孟英医案·风温》:自肺之胃腑,病机欲出而下行,故曰顺。《温热逢源·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伏温由阴出于阳,于病机为顺。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达于气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上焦篇》:在气分,在血分,温病最宜分别清楚,治法一乱,本在气分者,则引入血分矣,本在血分者,则深锢莫出矣。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雄按:盖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得从外解,则不传矣。第四章云: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然则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绎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