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的注意事项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1.识别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面部颜色除了受各种病因影响外,各种非疾病因素如气候、昼夜、情绪、饮食等都会影响面色。因此,临床上要辨别这些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1)气候因素对面色的影响:气候因素通过温度、光照、湿度等途径对面色造成一定影响。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时,人体脉络扩张,气血充盈,表现为面色偏赤;气候寒冷、光照不足时,人体脉络收引,气血运行迟缓,表现为面色偏白或稍青。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皮肤润泽;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皮肤干燥。

(2)昼夜因素对面色的影响:白昼,外界光线充足,人体卫气行于体表,面色较光亮;夜晚,外界光线暗淡,卫气行于体内,面色较为暗浊。

(3)情绪因素对面色的影响:人体情绪活动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引起面色的变化。喜悦时,气血运行加速,面部气血充盈而较红;抑郁愤怒时,气滞血瘀,面色较青;过度思虑,影响脾胃运化功能,面部气血失充,面色较黄;悲哀时耗伤肺气,气虚失于行血,面色较白。短暂的情绪活动会引起面色短时的变化,长期的情志活动就成为中医的病因“七情”,引起疾病状态下的面色变化。

(4)饮食因素对面色的影响:饮食会引起气血的变化反映在面色的改变上。进食热的食物或饮酒,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面色稍红;进食冷的食物,寒邪凝滞收引,脉络收缩,面色稍青;饱食之后,气血化生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过饥之时,气血亏虚,面色淡白而少华。

2.辨别常色与病色 因民族、禀赋等因素会引起个体自出生以来表现为偏青、偏赤、偏黄、偏白、偏黑的面色特点,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也会产生色泽的变化,要和疾病状态下的五色变化相区别。

(1)动态观察:疾病状态下的病色会随着正邪的盛衰、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比如感受寒邪,皮肤会变白或发青,因寒邪入里化热,热邪亢盛,面色会变红。后期,因热邪伤阴,阴虚则热,会出现午后两颧潮红的虚热证表现。

(2)四诊合参:要正确理解色诊的临床意义,除了正确望诊外,还要结合闻、问、切诊,四诊合参,明确色诊代表的临床意义。如果患者面色黑,其他四诊症状都正常,要问患者平素面色的情况,以确定是否属于主色。如果患者面色白,唇舌颜色淡白,头晕气短乏力,脉弱,可以诊断面色白属于病色,因气血亏虚,气血失于充养所致。

3.病色的综合判断 面部色诊以整体望诊的临床意义为主,同时要结合脏腑在面部的分布区域、五脏与五行的生克关系解释色诊的临床意义。

(1)脏腑色部:关于面部分候脏腑的方法,主要有《灵枢·五色》提出的方法和《素问·刺热》提出的方法。临床望诊时,在整体望诊的基础上,观察面部每个脏腑区域是否出现异常的色泽变化,结合其他四诊的症状,分析该脏腑区域出现色泽的临床意义。比如,面部明堂部位出现黄色,患者有纳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说明明堂黄色提示脾胃疾病。

(2)五行生克关系:五行学说认为肝病多见青色,心病多见赤色,脾病多见黄色,肺病多见白色,肾病多见黑色。如果病与色不对应时,可以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分析脏腑的相互关系,了解色诊的临床意义。如果脾胃疾病见到赤色,因火生土,是相生之色,为顺证,病情较轻,预后较好;如果脾胃疾病见到青色,因木克土,是相克之色,为逆证,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临床上,除了根据五行关系分析色诊临床意义外,要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正如李东垣所说:“视精明,察五色,听音声,问所苦,方始按尺寸,别浮沉,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