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应春的现代研究
“肝应春”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指出中医学肝脏的生理功能与春季的气候变化具有同步相通和协同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肝应春”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有学者指出“肝应春”的实质是指肝在春季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时间调节系统。在当旺的春季,肝的疏泄功能增强,而肝的藏血功能相对较弱。当肝主疏泄与肝藏血的功能不能顺应春季的时序变化时,则多发疾病。这体现了中医学肝生理功能的季节性变化节律,因其与西医学昼夜节律的“生物钟”规律极为相似,即衍生出肝应时而变的生物钟作用机制,其实质亦是“肝藏血”“主疏泄”的自稳调节在不同季节应时而变的体现。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季节性改变,应是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在四季变化的综合体现。人体的脑-血管轴、脑-内分泌轴、脑-肠轴的微观分子指标也存在着应时而变的规律,这些可能都与高位调节器——松果体密切相关。松果体分泌的主要激素——褪黑素是“授时因子”,在协调机体内外同步共振的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高位调节作用。松果体具有光输入和内分泌输出通路的特性,该特性成为自然界季节变化和人体五脏功能变化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自然界四时与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相通应。研究表明,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芳香烷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AANAT)mRNA表达可出现季节性差异,与四季中肝主疏泄功能的高低趋势正好相反。由此可以理解为“肝应春”的调控机制也就是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在不同时序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肝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5-HT作为一种重要的中枢神经递质,与睡眠、警觉、情绪、记忆、丘脑下部内分泌调节等功能有关,其变化反映了神经中枢的活动状态。春秋两季海马中5-HT含量具有一定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要顺应季节时序的变化而改变,或成为肝应春的中枢调控作用点。褪黑素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生物学调节器,可以调节昼夜节律相位、睡眠,保护神经细胞,发挥免疫调节和能量代谢等功能。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已证实,生物节律改变和睡眠障碍可以作为精神疾病的预测因子,长期睡眠中断和慢性失眠可能导致抑郁症。中医学理论认为肝疏泄、藏血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气滞或气逆,这两种气机变化均会引发情志的异常改变,从而从侧面印证了肝应春功能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有关,而松果体可能为其功能的最高调控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