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目
目为人体的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黄帝内经》称其为“精明”“命门”。目为肝之窍,心之使,还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中医的五轮八廓学说是将眼睛各部位与脏腑相联系,借以说明生理病理机制。《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因而诊察目,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的盛衰。目分五轮,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图1-3)。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八廓是将眼睛以瞳孔为圆心,划分为八个区域并与各脏腑相应配位。《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总纲》曰:“八廓者,水廓、风廓、天廓、火廓、雷廓、山廓、泽廓、地廓也。谓之廓者,犹城郭卫御之义也。瞳人,属坎水廓也。黑睛,属巽风廓也。白睛,属干天廓也。内眦,大眦也,属离火,震雷之廓也。外眦,小眦也,属艮山,兑泽之廓也。两胞属坤,地廓也。此明八廓以八卦立名,示人六腑命门包络之部位也。”

图1-3 五轮部分与五脏分属图
水廓——属膀胱,又名津液廓。
风廓——属胆,又名养化廓。
天廓——属大肠,又名传导廓。
地廓——属胃,又名水谷廓。
火廓——属小肠,又名抱阳廓。
雷廓——属命门,又名关泉廓。
泽廓——属三焦,又名清净廓。
山廓——属包络,又名会阴廓。
但历代医家对八廓的名称和相应的脏腑对应并未统一(表1-4)。近代的彭静山教授,参考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以后天八卦来划分眼区,并以五行在八卦之分属,将八区分别配以不同的脏腑,从而实现眼部区穴的划分,并将其运用于眼针疗法。
表1-4 历代医书八廓与八卦相联脏腑异同表

望目不仅在望神中有重要意义,而且临床上可以根据目不同部位的异常变化来推测相应五脏的病变,甚至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可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故《重订通俗伤寒论》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
望目可以从神、色、形、态四方面来观察。由于目神在望神中已做详细介绍,下面重点观察目色、目形和目态的异常改变。
1.目色 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异常改变如下。
(1)目赤:双眼或单眼白睛红赤,俗称“红眼”“火眼”。目赤若伴见肿痛,多属实热证。如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白睛发红,为肺火;睑缘赤烂,为脾经湿热。若白睛红赤灼热,眵多黏结,羞明畏光,有传染性者,多为感受时邪热毒所致,也称“天行赤眼”。
(2)白睛发黄:白睛黄染,为黄疸的主要标志。《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经言: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可稔知为黄疸也。”伴身面发黄、尿黄等症,多因湿热内壅或寒湿内困,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有阳黄、阴黄之分。
(3)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4)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目眶周围色黑,多因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所致;目眶色黑,伴肌肤甲错,多为瘀血内阻所致;睡眠欠佳也可见目眶发黑。
2.目形
(1)胞睑肿胀:上胞下睑肿胀不适。目胞浮肿,皮色不变或较光亮,是水肿病初起之征;眼睑边缘或睑内小疖,红肿硬结,状若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者,为针眼;胞睑局限红肿,赤如涂丹,热如火灼,触之质硬,化脓溃破者,为眼丹(睑板腺囊肿)。二者皆为风热毒邪或脾胃蕴积热毒,客于胞睑所致。
(2)眼窝凹陷:如吐泻之后,多因吐泻伤津所致;若见于久病重病患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难治。
(3)眼球突出:眼突颈肿,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眼突而喘,属肺胀,多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5)眼生翳膜:斑翳生于黑睛,障碍视力,多因热毒、痰火、湿热所致;也可见于外伤。
(6)胬肉攀睛:赤脉怒风肉,从目眦横布白睛,渐侵黑睛。其多因风热侵袭,或湿热蕴结,瘀滞脉络所致。
3.目态 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其异常改变主要如下。
(1)瞳孔缩小:多因肝胆火炽,或劳损肝肾,虚火上扰所致,也可见于中毒(如吗啡、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瞳孔散大:多属肾精耗竭,见于危重患者,是濒死前的征象之一;也见于肝胆风火上扰的绿风内障、中毒(如杏仁、麻黄、曼陀罗中毒)及某些西药(如阿托品)所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
(3)目睛凝视:患者两眼固定,转动不灵,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其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伴神昏、抽搐等症,属病重;或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瞪目直视还可见于瘿病。
(4)嗜睡露睛:指患者入睡后胞睑未闭合而睛珠外露。其多因脾虚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胞睑失养,启闭失常所致,多见于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的患儿。此外,睡时露睛也可见于正常人,俗称“羊眼”。
(5)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上睑下垂,难以抬举,轻者半掩瞳仁,重者全遮黑瞳,垂闭难张。其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其中双眼上睑下垂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睑肌失养所致;单眼上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脉络失养,肌肉松弛所致,也可见于外伤。
(6)胞轮振跳:眼睑肌肤不由自主跳动,多见于血虚生风。
(7)目:上下眼睑频频眨动,多见于小儿疳积,也可见于血虚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