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阴阳辨证

五、阴阳辨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笔花医镜·表里虚实寒热辨》: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至于病之阴阳,统以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

《卫生宝鉴·阴证阳证辨》: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蜷卧,面向壁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覆,不烦渴,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微迟者,皆阴证也。

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语,其脉浮大而数者,阳证也。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集证说》:伤寒有阴阳表里。阳证多语,阴证无声;阳证则昼剧,阴证则夜争;阳证似阴,粪黑而脉滑;阴证似阳,面赤脉微矣。

《活人书》: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阳务于上,阴务于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候多语,阴证无语;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夜争;阴阳消息,症状各异。

《医学集成·舌辨阴阳水枯三证》:阴证……其证必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证十六字诀。阳证……其证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辨阳证十六字诀。

《伤寒质难·退行期及恢复期》:所谓阴阳者,盖指病能而言也。阴为物质,阳为机能。形体有缺,名曰阴损,机能不全,是为阳亏。营养不足者,都为阴虚,动作无力者,尽是阳衰。一切废料郁结,弊在阴凝,举凡非常兴奋,咎出阳亢。疾病多端,非机能之失调,即形质之有变。病之分阴阳,所以别体用之盛衰,测气质之变化也。至于寒化为阴,火化为阳,入里为阴,出表为阳,虚者为阴,实者为阳,隐然又执八纲中之大纲矣。

《医学汇海·疗病三法》:凡阴证则身静,声音缓弱,呼吸力微,目睛不了了,口鼻气冷,水浆不入,二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凡阳证则身动,声音粗重,呼吸有力,目睛了了,口鼻气热,或饮冷水,二便不滑,面上无寒素之状也。

《杨氏提纲·要领·阴阳绪论》:认证先辨阴阳。如畏热者为阳,怯寒者为阴;在表者为阳,在里者为阴;病在上者为阳,病在下者为阴;喜冷者为阳,喜热者为阴;好动者为阳,好静者为阴;喜明者为阳(应为阴),喜暗者为阴(应为阳);多言者为阳,不语者为阴;面赤者为阳,面黯者为阴;新病朝急者为阳邪盛,暮急者为阴邪盛也;久病昼静者为阳虚,夜静者阴虚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缪,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

《医学启蒙汇编·医略·先天元阴病证论》:真阴亏损则精神恍惚,夜卧不安,其目则imgimg然羞明怕日,白昼虚见蛇行鼠走,或妄见烟火满室,或恶人与大,喜静则畏动,所恶所见皆阳也。

《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火证,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蜷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证,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

《医学集成·阴虚证论》:阴虚者,水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瘛疭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皆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源,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

《医学集成·阳虚证论》:阳虚者,火衰其本。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困倦,或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咽喉哽噎而呕恶气短,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满膈塞而水泛为痰,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皆下焦之阳虚也。又或畏寒洒洒,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肌肉臌胀,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拘挛痛痹,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寒嗽虚喘,身凉自汗,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精遗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筋骨疼痛,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皆阳虚之证也。

《医粹精言·水弱火弱论》: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或劳逸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或素禀元气不足,而寒凉致伤等证,皆阳气受损之所由也。

《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医学汇海·伤寒变证》:亡阴证者,下多而失其真阴也。证亦头眩目晕,肉img筋惕,脉虚无神。攻下过剂多有此证,失治则死。亡阳证者,汗多而伤损真阳也。其证头眩目晕欲倒地,或肉img筋惕,脉虚无神,发表太过多有此证。若再失治,死无救矣。

《医学源流论·亡阴亡阳论》: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何如?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黏,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