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寒热辨证

(二)寒热辨证

1.临床研究 何春晓等发现类风湿关节炎(RA)寒热证候临床各指标之间差异较大,而维生素D缺乏是RA的普遍表现,故此展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RA热证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寒证组,这提示维生素D浓度降低是RA热证的客观表现。林雪娟等运用吴青海教授研发的医用电子鼻,对168例慢性胃炎患者和120名健康者进行了口腔呼气的采集并进行相关图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支持向量分类机的方法,选择高斯核对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的气味图谱特征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8.53%,而在响应曲线的振幅特征及斜率特征比较上,寒热错杂证组均高于热证组及无寒热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运用电子鼻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呼气的气味特征,并能初步判断慢性胃炎寒热病性的气味差异。陶庆文等认为RA的辨证治疗以“寒热为纲”,“关节超声是中医四诊的延伸”,进而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索。该研究选取了84例RA患者分为寒证组和热证组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当双腕关节积液>1.5时,判断RA热证的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62.2%;当双腕PD>1.5分时,判断RA热证的敏感性为80.8%,特异性为93.3%。由此认为,RA寒热证候间在临床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双腕关节积液或PD积分超过1.5分可提示属于RA热证。

2.实验研究 宋捷民等采用多因素制寒热并见模型,先以丙硫氧嘧啶和寒凉中药石膏、知母、番泻叶长时间灌胃,加上冰柜中冷冻的复合造模法,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造成约40小时的“寒热证并见”动物模型。该模型出现黏液便、寒热交替等一般表现,在理化指标上体现为寒热并见组大鼠T3、T4含量下降,NO、MDA、SOD含量下降,故认为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过程。马俊福等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动物实验箱,从初次免疫开始连续28天给予风寒湿刺激(为风速6m/s,相对湿度95%,温度6℃),尝试建立RA风寒证大鼠模型,结果显示:造模28天后,两组大鼠均出现关节强直、畸形,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程度较前稍缓;寒证组大鼠左足温度低于CIA组(P<0.05)、血黏度值显著升高(P<0.05),因此,该模型相较于单纯CIA造模,更符合中医RA寒证的特征。

魏高文等采用大鼠进行寒热证造模实验研究,比较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论证应用Fisher判别函数辅助寒热辨证的可行性,结果发现:热证模型组和寒证模型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不同,根据相关指标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对于辅助寒热辨证具有可行性。罗培灿等研究发现寒热证候大鼠大肠癌启动时三磷酸腺苷(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产生变化,即出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认为这可能与肿瘤启动时炎症引起的发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