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诊失误
2025年08月10日
(一)望诊失误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医生不能熟练掌握望诊的方法和技巧,不了解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的临床意义,必然会影响到诊断结论的准确性。同时,望诊毕竟是一种主观感觉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望诊的局限性是临床误诊的常见原因和常见失误。
中医望诊要求“一会即觉”,需要医生迅速洞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的表现。然而患者的表现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有些患者与医生对视时,可能由于紧张等因素而使原本不红的面色变红。如果医生观察力不够敏锐,忽视了某些干扰因素或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体征,就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误诊。
医生对望诊获得信息的理解、判断直接影响到诊断结论。例如,薄苔与厚苔的区别是“见底和不见底”,腐苔和腻苔的共同特点是舌苔较厚,但是不少医生对此全然不知,因而厚苔与薄苔不分,腐苔和腻苔不辨,容易导致表里的误诊和对湿、痰、食证候的判断错误。又如紫舌有寒热之分,但寒凝和热盛所导致的舌紫具有浓淡、润燥等方面的差别,兼证也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鉴别,则常因此而出现误诊。
望诊是医生视觉对患者外在神色形态的感知。视觉对外界的判断往往需要一个参照物。例如,红与不红,表情痛苦与不痛苦,舌质胖大与瘦小都是相对的。中医学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但其参照标准显得粗糙、朴素,可能影响到望诊的准确性。因而容易造成医生的诊断结论只是一个模糊方向,而当望诊成为某些病证诊断的主要依据时,这种模糊性就可能成为误诊的主要原因而出现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