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研究中调查表制订的规范化
1.量表的设计原则及基本类型 由于中医主要依赖症状进行诊断,本身就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更加缺乏“金标准”,故很难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规范评估。但可以通过临床验证,评价证候诊断标准的判定结果与多名临床专家诊断的一致性情况。按照我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测度的精确水平不同,可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①类别量表:将数据分成各种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各种类别。②顺序量表:不仅具有类别量表用数字代表特征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数据排序的能力。③等距量表:在顺序量表所具有的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量表范围内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这一维度。④等比量表:综合了前三种量表的功能,并增加了绝对零点或原点的概念。量表的基本类型可见:①量表可以按研究目的不同,分为调查量表与测验量表:调查量表的目的是精确了解被调查对象总体的状况。例如,用于调查政治态度的量表,是通过对个人政治态度的统计汇总来了解各类人的政治态度,并将这一变量与其他变量(例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进行相关分析,它的分析重点是群体而不是个人。测验量表,通常是为了精确观测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能力、成绩等,它的分析重点是个体,因此量表设计要严格、精确,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②量表也可根据测量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可根据测量内容,如测量人们的态度、能力、智力、性格、工作成绩、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等,区分为态度量表、能力量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等类型。
2.量表的编制方法 ①拟定编制量表的计划:当研究者决定编制一份量表时,首先须拟定编制量表的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明确要搜集哪些相关的资料、编制的进度、样本的选取、经费预算、编制完成所需的时间等。②搜集资料:不同的量表所涉及的资料当然是不同的。编制者必须首先明确量表的性质,然后才能决定所要搜集资料的方向,进而搜集相关的资料,为量表的编制提供理想的素材。③拟定量表的架构:拟定量表的架构,应结合也可以参考某一个学者的看法,或是综合数个学者的理论拟出所要编制量表的架构。假如此量表有若干个分量表,编制者应先将其定义写出来,以利于后期编制题目之用。④编制题目:当量表的架构确定之后,即可参考所搜集的量表资料来编制题目。通常为了将来有删改的空间,编制时大约要比预定的题数多编二分之一的题目。如量表需要10题,此时需编15题。⑤预试:当题目编好后,需进行预试,即找一些受试者先试做量表,以了解哪些题目是可用的。预试的样本至少应有200人,以利于后期的项目分析之用。⑥项目分析:针对预试的题目加以分析,以作为正式编制量表题目的依据。⑦编制正式题目: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选题,只要鉴别力合乎标准的题目都可以选为正式的题目。若项目分析所得各题的决断值都符合要求,则由高到低选出预定的题数。
3.量表中条目的选择与确定 临床中患者的表现多种多样,在一位患者的身上常常同时表现有多种症状,临床医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常将症状进行综合性描述,从而形成复合症状。例如,患者同时表现有胁痛和胸痛的症状表现,医生常将其描述为“胸胁痛”或“胸胁疼痛”;如果患者同时出现胸痛和胁肋胀满的症状,医生也有可能将其描述为“胸胁胀痛”。针对中医症状学的这种特点,应尽量采用基本症状进行描述和记录。例如,可以将复合症状“胸胁胀痛”拆分为“胸痛”“胸痛性质(胀痛、空痛、刺痛等)”“胁痛”“胁痛性质(胀痛、空痛、刺痛等)”“胸胀满”“胁肋胀满”,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各种基本症状信息进行采集和记录。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更为翔实、可靠、规范的症状学信息。
4.症状采集表的结构要体现中医问诊特色 根据中医问诊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将相关症状信息纳入在同一单元,采取纵、横向联想思维问诊的方法,将有助于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四诊信息整体框架,也有助于四诊信息的规范采集。①纵向思维:所谓纵向联想思维问诊,主要是指纵向深入询问患者的某一症状的特点。例如,对于头痛,应进一步询问疼痛的性质和具体部位,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发作时的程度及缓解的方式等。由此可见,很多症状具有多个维度的信息,因此应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时空对症状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只有在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对症状进行把握与分析。②横向思维:所谓横向联想思维问诊,主要是指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与主诉密切相关的其他症状。如将上述的“头痛”症状全面询问后,应进一步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发热”“头晕”“耳鸣”等相关症状。围绕主诉症状进行横向联想思维问诊,可以更好地认知症状、把握症状、分析症状。
5.舌、脉象的采集 传统的舌脉象采集方式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差、一般很难重现,难以适应现代化的中医症状学研究。为改进传统舌诊、脉诊存在的缺陷,近几十年来,人们已开发出脉诊仪、舌诊仪的量化诊断系统,但是目前的舌象仪、脉象仪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性能还有待提高,还远远不能替代医生对舌、脉象的观察。
医生对舌、脉的判断带有十分强烈的个人倾向,主观性很强。临床采集可考虑以舌、脉象基本要素为纲,以基本要素的类型为目,进行采集。如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包括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脉律、流利度、紧张度八个。根据此可将一个患者的脉象记录为:位置——中;至数——数;节律——规整;粗细——细;长短——中;强弱——中;硬度——中;流利度——中。综合各项信息则可以得出该患者的脉象为脉细数。这种记录不但可以真实反映脉象,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而且能够更为全面地描述脉象各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