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某些排出体外的病理产物的形、色、质、量等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排出物是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总称。分泌物主要指人体官窍所分泌的液体,其具有濡润官窍等作用,如汗、泪、涕、涎、唾等;排出物是人体排出的代谢废物,如大便、小便、月经等。此外,人体因疾病产生的某些病理产物,如痰液、呕吐物、脓血等,亦属于排出物的范畴。各种排出物的产生和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临床观察排出物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是诊察病证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
望排出物诊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当详细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唾出若涕……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灵枢·师传》曰:“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根据汗及二便的变化情况对疾病进行判断,其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此为命绝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说明“黄汗”为营卫壅闭所致病证。华佗《中藏经·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中以“病风人,脉肾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说明“汗出不止”对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西晋王叔和《脉经·卷四》论肝绝“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脉法》则以“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为“肉绝”。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指出:“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传忠录》曰:“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清代汪宏《望诊遵经》曰:“便色白者,大肠泄;便脓血者,小肠泄。”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医家对望排出物诊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内伤、外感诸疾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望排出物的临床应用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